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个兵法

如题所述

《孙子兵法》。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指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早的记载,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原话是“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宋代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则有关于“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一完整的表述。

联系古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在外作战,为了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可以不用事事请示君王、等待君王命令,对于千里之外不了解实际战局的君王,下达了错误命令可以不执行。

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皇帝的命令都可以不执行,那么上级的命令只要不合时宜,当然也可以不执行。

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旦在外的将领“不受军令”,那么就必须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否则就要背上“大锅”。

《孙子兵法·九变》

意思是: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

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世间之事,常常是风云突变,令人难以对未来状况作出准确预知。因此,就需要对形势状况进行及时了解,敏锐把握,适机而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孙子非常注重的一条指挥原则,是说将领在外地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予理会。这一原则的主旨,就在于赋予在外指挥的将领充分的权力,以根据实情灵活处理军情。

听起来似乎很好,可要想真正实行就不那么容易了。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明君,二是能臣。

皇帝要放心把军权交给将领,并对他特别信任,认为他忠诚可靠;将领则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能够做到把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在大军生死攸关时担负重任,大胆决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