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拿剪刀扎自己手,开会时不知怎的用呀咬自己手,现在动不动就哭,上课也哭,需要去看医生吗?

如题所述

自残是社会中一个一直存在但一直未受重视的事情。每天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新闻仿佛让社会的记忆都变成短时的,这让人们总是渐渐的忘却对一些重要事情的关注。

这篇文章可能有些沉重,但希望能够帮助上那些有过、想过、或身边存在有过或想过自残和自伤的人们。我们都需要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困难。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找到一种健康的应对方法来代替自残。

自残(self harm),或自伤(self injury),又为非自杀性自残(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指个体带有故意伤害自己的意图,对身体组织实施自我破坏和直接伤害的行为。[4]

任何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都被归类为自残,现有记录在案的自残形式已超过16种,最常见形式有:

- 故意割伤皮肤(例如,割腕,划伤皮肤)

- 故意撞击或击打物体以伤害自己(例如,用头撞墙)

- 故意烧伤肌肤

- 故意撕破和破坏伤口来阻止伤口愈合

- 故意拔自己的头发

至于身体穿孔(耳环、鼻环等)、纹身等行为,除非是带着故意伤害身体的心理,否则不能算作自残行为。

【每10个孩子中就有2个可能自残过】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剩下8个人可能都有过自残的想法。这是一个恐怖的现实,所以读者们不要觉得20%的实际自残实施行为概率很低。

因为自残者提供自我报告的几率很低,许多患者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才去医疗机构就诊。这也使得我们对于自残发生率很难进行研究和测量。

不过,一项相对准确的荟萃分析对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所有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汇总评估后得出,青少年、成年早期和成年群体的自残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7.2%、13.4%和5.5%。这呈现了自残行为与年龄间的负相关性:年龄越低,自残行为发生率越高。这是由于年龄低的人群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的自控力更差,去思考衡量行为的后果的能力也就越低。

另外,自残现象从2000年左右开始越来越多。数据表明,从1990年开始,接受自残治疗的青少年人数以及自残在社交网络上出现频率急剧增加。

更有研究显示,在自残的个体中,约33%的人表示自残行为给身体带来了严重伤害,但只有6.5%曾接受过医生对伤口的治疗。这两个数字的不对等,可能说明现阶段个人、教育、或医疗方面对于自残行为的认识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身体的伤口在愈合,可心里的伤口常敞开】

在可能实施自残行为的人中,风险最大的是那些经历过创伤、忽视或虐待的人。[2][5]在经历过创伤后,一些人可能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实在感,很难活在当下。这使得他们可能通过自残来寻找一些对生活的感受以及活着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不稳定的家庭,自残则可能渐渐成为一种不良的应对机制。如果一个人酗酒或有药物成瘾,他们则有更大的自残风险,因为酒精和药物会降低自我控制能力。

【一位自残者的自述:“自残让我痛苦,但更让我痛快”】

自残行为的出现意味着一个人陷入了情绪和精神折磨(emotional distress)。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方法来处理他们的情绪。自残的人则把伤害自己错误地作为管理情绪的有效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

为什么要伤害自己?

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导致自残者们实施自残的因素:

自残者们可能想通过自残来:

    自我因素 - 消极方面

    - 停止糟糕的想法

    - 环境空虚感

    自我因素 - 积极方面

    - 因为麻木想感受到一些感觉,哪怕是疼痛

    - 自我惩罚

    - 想感到放松

    社会因素 - 消极方面

    - 逃避上学、工作或其他活动

    - 逃避做自己不想做但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

    - 逃避与人相处

    - 逃避承担责任或逃避惩罚

    社会因素 - 积极方面

    - 吸引注意

    - 为了引发某人的反应,哪怕是消极的反应

    - 让父母或朋友更加关心自己

    - 为了找到归属感

    - 让父母理解自己或让父母注意自己

    - 试图控制局面

    - 试图改变他人的行为

    - 模仿某个自己喜欢或尊敬的人的行为

    - 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失望

    - 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 激怒别人

    作为自残者,我们如何自我预防自残行为?

      提高应对和调节情绪感知和冲动的能力

      我们应该专注于发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尝试在自残的念头燃起时,逐渐地换一些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方式。

      学习基本的自救知识;

      用红色的记号笔来代替刀子在手上做标记;

      击打枕头/垫子,或者把自己埋在枕头/垫子里发泄情绪;

      通过尖叫、呼喊等方式代替自残;

      在手腕/脚腕上绑橡皮筋,当感受到情绪无法自持时,轻轻地弹橡皮筋;

      远离酒精和毒品等等。

      在自己几乎可以不再通过伤害自己来调节情绪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更加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了。

    2. 加强社交联系

    许多自残者报告出高水平的孤独感,缺少社会支持,以及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较低。他们也更有可能体验到较低的自尊水平、被忽视感和羞耻感。

    因此,以一种真实和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接触和联系,并鼓励自己参与一些有意义和高质量的社交活动来帮助自己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

    我们可以先从多参加身边好朋友的聚会开始,慢慢找到与社会接轨的感觉,然后循序渐进地寻找并参与有意义的社交。

    3. 可以发挥同伴作用进行减压

    人们对自己的好朋友吐露心声是非常常见的,试着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告诉自己的伙伴。如果ta真的是你的好朋友,不要担心自己将自己的痛苦告诉ta后会影响到友谊。真正的好朋友会愿意尝试理解你的需求,减缓你内心的压力,甚至帮助你改善自残的念头。

    4. 不跟风,不模仿,不推崇

    自残行为不应该成为一种畸形的“潮流文化”。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写在最后】

    莫将自残视为洪水猛兽,伤痕不仅仅代表一段悲伤的经历,它还代表了我们努力尝试克服的勇气。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是一帆风顺,也很大概率不会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但那又如何?在磕磕绊绊中,我们每个人依然顶着痛向前,去追赶着属于我们的未来。

    本篇文章不支持那些自残式求原谅或挽回等不纯目的型行为。切勿通过这样的行为去利用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担心来捆绑别人。捆绑来的不是爱而是忧心忡忡。这种以爱的名义恐吓/威胁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最后,如果发现身边人的自残行为存在高危险性,请您积极地为他们寻求有效的治疗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9
需要看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