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很早就发展资本主义拥有雄厚的资本积累,为何会被新兴的美国超过

如题所述

英国的衰落
经济因素主要是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因素,在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后,原来的优势开始转化为一些沉重的包袱,这些包袱包括: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陈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陈旧的生产部门是指在英国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部门发展迟缓。这些新的经济部门主要是指在本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一些技术部门,而且它们的发展至今还遇到很大的阻力。墨守陈规的技术是指英国企业界对待技术引进和技术力量培养两方面而言。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在很长时期是保守的,它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指英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无论是企业经营规模和组织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一切不仅削弱了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外流。利润率过低或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迫使英国资本流向国外,这一点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即资本的大量输出并不是与垄断统治在国内的确立直接联系在一起,而是在垄断统治确立之前,就因资本无法在国内被充分吸收而涌向国外了。资本过早地涌向国外,又反过来影响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使得英国工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即它不是象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那样,是只有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的两层式的社会结构,而是有一个强大的中间阶层,正是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当时的英国具有了其它欧洲国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于中产阶级有条件积极地从事工商活动,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从形式上看,已是中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期,土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都在丧失。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贵族统治阶级已经消亡,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了。事实上,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教育,仍然把自己的世界观转交给了新的继承者。

在工业革命中,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观念一度占据了社会思潮的主流,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在18世纪未19世纪初已经处于没落的境地,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却使它最终丧失了观念上的“正统”地位。对在工业革命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处于无助境地的穷人,资产阶级并不愿意去关心他们或是承担一些起码的社会义务,而贵族阶层却抓住了这一时机向穷人显示了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以此来对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胜利。贵族阶级鼓吹保持古老的济贫制度,应对穷人表现出一种“社会主人”的胸怀,并承担“主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1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济贫法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使贵族重塑自己社会主人的形象,而发了财的资产阶级不得不对自己的暴发户的形象进行修饰,并在不知不觉中向贵族阶层的价值观念靠拢了
原来富有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在向土地贵族的精神世界靠拢,他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了他们的前辈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个与竞争性的工业精神毫不相关的新概念--绅士。而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旧贵族价值观念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正如罗素所说,“绅士是贵族为了使中产阶级遵守秩序而发明的一个概念。”此外,英国贵族的结构相对松散,具有某种流动性,这种独特结构也使得它比欧洲的其他贵族更易于吸收新的精英进入自己的队伍,虽然一些学者对英国贵族的结构比欧洲贵族更为开放还有质疑,但据庞弗里的统计,从1837--1911年间,新上升到英国贵族阶层的人中,其他非贵族出身的人越来越多,从1837年左右10%上升到1911年的43%。这一统计数字如果不是绝对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国贵族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社会精英。一位英国公爵在本世纪80年代回答采访者时说,“我们贵族是靠着不断从人民中吸收新成员而获得其自身的力量的。”自由主义的斗士科布登在发现自己的同伴们开始以贵族阶层的形象来重新改造自己时,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工业家和商人们努力致富的目标难道就是为了匍匐在封建主义的足下任由他们蹂躏吗?毫无疑问,封建主义的价值优势在本质上与中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是不相容的。从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言,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公司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组织形式。公司使原材料,劳动和资本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生产出商品和提供给社会的服务。正是公司在监督着整个生产的增值过程--从购买原材料,组织市场到最终分配产品,也是公司最终将新的思想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的活力完全依赖于它的公司的活力。但资本主义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当英国的企业家们开始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时,公司的活力也就丧失了。据有关学者的权威统计,英国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低于日本,德国的公司,而且还低于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公司。从规模上看,英国最大的公司也不如它的竞争对手的一些小公司,这种状况显然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人很早就有一种观念,即认为政府的干预是一件只有利于少数人的行为,是一种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事。在这样的习惯制约下,英国政府长期未能采取一些有效的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比如对技术教育的忽视,使得英国在19世纪后期不能如德国和法国那样提供足够的技术工人。对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政府也未能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在20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职业培训在22个发达国家中也是名列倒数第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政府内居然没有一个主管工业的大臣。在这样的体制下,英国政府未能对其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仅仅这些因素还不能使人信服。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英国衰落的制度性因素在它的兴起过程中就以埋下了。英国17世纪的革命最终将权力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手中,这本来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然而,善于妥协的英国人却半途而废,拒绝将自己的胜利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结果,英国人没有成文的宪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包括各种工业组织的合法权利,使得人们在处理很多事情时只能按照习惯进行。反映在政府的结构和设置上,则是不到万不得已,政府决不会主动适应形势进行变革,在英国经济顺利发展时也许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财政政策上,其决策权不在英国政府手中而在英格兰银行,而英格兰银行主要是由一些金融家和商人所组成,他们并不代表工业家的利益。英格兰银行的股东们只想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息,完全不考虑英国工业家的利益。从1851-1913年间,英格兰银行的利率每隔6-8周就要波动一次,使得英国的企业家吃够了苦头。在经济上英国政府未能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工业发展,但在对外政策上英国政府却在有意无意地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正如韩德森爵士所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外交政策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而制定出来,它们对我国的经济无疑都具有不利的影响。在一个过长的时期中,我们自不量力,试图继续充当世界强国。直至1965年7月,首相还说,‘我们的边疆是在喜马拉雅山。’结果,我们在财政方面的摊子铺得太大,从而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经济衰弱的真实情况,这时才被迫仓促收缩。”甚至在本世纪80年代,英国在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资仍然很少。80年代初,英国每在发展与研究方面花一美元,西德就花1.5美元,日本花3美元,美国花8美元。而且,英国的发展研究费用的50%用于非生产性的国防事业。相比之下,西德为9%,日本更微不足道。英国目前的国防预算在世界上居第三或第四位,海军和空军都在世界上居于第四位。这与它的国土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成比例的。尽管英国的国力已经下降,并且一再发表从世界各地撤军的声明,但迄今仍然没有主动撤出任何一个殖民地。就这方面而言,英国政治家们没有正确估计自己国家的实力,在国际事务中没有没有给自己正确定位,从而加重了英国的经济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国的衰落。
在某种意义上说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与它兴起的原因一致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很多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它只能在探索中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并在失败与挫折中一点一点地进行调整。英国成功了,成功的原因事实上并不证明英国式的经验一定就是最好的,而只是当时英国没有更强的竞争对手而已。然而,英国人却为自己的成功所陶醉,并没有认真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反而将一些弱点作为自己的长处保留了下来,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英国人事实上并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务。比如,英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一直很慢,以致至今尚未有一部成文宪法。英国人自己通常以这一点为自豪的资本,以为其显示了英国式的自由。但恰好是这一点构成了英国衰落的主要因素。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有一部成文宪法,它不仅确定老百姓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它界定了政府的组织机构的责任,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应该如何管理。由于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结果使得在光荣革命后产生的英国政府机构基本上还是贵族式的,以致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又慢了半拍。在其它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是如此。在工业革命初期,慢慢依靠自己的经验摸索也许不算一件坏事,但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事事依靠自己摸索显然已经落伍。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政治机构的现代化任务还未彻底完成,它还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如果它在完成这一任务前居然能够在世界新一轮的发展中继续领先,倒反而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了。

而英国由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已经习惯了自己获得成功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在继续创新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活力方面比其它民族就显得更为艰难。因为人们很难放弃自己已经习惯的较高的生活水准,重新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开始艰苦奋斗。即使少数知识分子能够认清形势,提出解决危机的方法,也很难为大众所接受。二战后英国历届试图有所作为的政府在医治“英国病”方面最终都无果而终,与这种大众惰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证明了一条原理,即一个民族一旦落后,要想重新赶上去需要付出比原来落后的国家更加沉重的代价。

从英国衰落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支柱,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的动力,任何发展都难以持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总会逐渐消退,这是一种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趋势。要保证原有的奋斗精神不致丧失,在制度化层面上的变革就不可避免。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既取决于它的精神层面,也取决于它的制度层面。从巩固胜利成果的角度看,制度层面的变革显得更为重要。

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英国的衰落只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英国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由于最先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抢占了不少殖民地,而一度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它实际能力不相称的作用,成为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即我们所说的超级大国。但这种过度的膨胀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消肿”只是时间的早迟而已,现在英国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上。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长久地“受惠”于历史的机遇,它只能也只应该发挥它实际所拥有的能力。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873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4
英法百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许多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富,英国领土面积较小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25
美国主要是靠战争发财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都是美国!多数国家在战争中都损失惨重!
第3个回答  2010-11-25
再雄厚的资本也抵不过4年残酷的战争消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1-25
具体是怎么说的我忘了,好像美国为了发展工业用了什么制度,和中国的5年计划方式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