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改革举措有哪些

如题所述

首先,要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根本。
1.改变教育在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方式和权重:要解决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领导的转变观念,能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政绩观。不要再把自己辖区内的升学率,看做自己的政绩加以炫耀。义务教育不均衡不是没有方法,要看国家和政府下的力度如何?下级政府大都会以上级政府的考核目标为指挥棒,如果上级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性摆在优先考核的位置并严格执行,或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义务教育一定会均衡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利益趋向原则。
2.确立均衡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这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教育资源的投入应以学生数为标准,而学生数的确立则应以学校的办学场地、设施、教师数等为基准。同一区域内的学校硬件设施基本相同,同时要加强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学校有条件能发展起来、提高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办学条件和水平。
3.建立省级统筹的教育经费保障方式。当下教育经费的管理是以县级为主的管理方式,而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不均衡性。所以,应该建立省级统筹方式,建立省级义务教育基金,专款专用,保证各地的均衡投入。同时要建立学校帐户制、教师帐户制和学生帐户制。学校经费、教师工资、学生经费直接由省级部门打到对应帐户,避免层层截留和挪用。
4.坚决取消重点校、示范校等称号。同区域内学校管理体制统一,不能分属市县两级管理。要取消所有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建立教育绩效评估制度。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一视同仁的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投入,不能有区别。如财政拨款、师资名额等。绝不允许有各种各样的重点学校的存在。
5.实行集团化办学,优势互补。让那些优秀学校合并薄弱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或者让优秀学校代管薄弱学校。把被代管的学校作为优秀学校的教学点,教师应该统一管理。再制定一些配套政策,把那些

流失的生源吸引回来。不具备条件实行集团办学的,可以把优秀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对口支援学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其次,要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强化学校管理是重点。
1.建立合理的学校评价体系。目前,社会评价学校好坏都在用升学率来衡量,教育部门尽管一再强调
不这样做,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其实,义务教育阶段,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应当着重看学校和教师培养了多少的合格人才,而不是看学校和教师培养了多少的升学人才。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从政策上解决这个标准问题。
2.严格控制班数和班额。限制每所学校招生班级和每班招生人数,对突破规定班额,任意招收学生的行为要进行处理。在管理上控制择校。让所谓的名校,想招择校生也不能不敢招。
3.实行集中办学机制。合理规划区域内学校布局,把办学条件差,生源差的一些学校有计划的合并,根据人口多少,集中办几所教育资源基本相同的大学校。这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实行统一的招生政策。对所有学生按片区就学,坚决不允许任何学校举行小升初招生选拔考试。一些所谓的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各所初中学校,以使各校学生公平入学。严禁各校以各种形式抢夺生源。对外地学生,不得收取择校,同是国家公共资源,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歧视学生。
5.建立标准化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规定一个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包括场地、设施 、设备、教师等资源配置的标准。如果区域内各校都标准化了,教师无论身处哪所学校,都能获得一样的条件和发展,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也就没择校的必要了。
再次,要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教师是关键。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实行轮流进修制度,进修时间放在相对比较充裕的暑假,甚至可采取在职
脱产培训半年到一年的方式,让培训教师真真正正学习一些东西。取消现行走过场、劳民伤财且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所谓“继续教育”的培训。这种培训,其实就是收费,不管去没去,也不管听没听,只要缴了学费,都能过关。这样加重了教师负担,也没起到很好的效果。
2.实行教师流动制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教师资源的有序流动,打破少数所谓名校对优质教师资源的垄断,逐步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校校有名师,为根本上减缓择校现象奠定基础,因为择校的本质是择师。教师和校长每三年到五年,在政府的组织下实行随机派位,决定这个老师在下一个三年在哪所学校工作。这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日本,是没有择校热的,各地学校的教育设施没有明显的区别。日本的教师相当于公务员,是动态的。而在中国,教师则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的,好的教师基本上在所谓名校,而偏远地区则师资不足。在日本,越艰苦的学校教师的待遇越高,而在中国,则是在名校的教师的收

入更高!所以,中国要想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市择校问题,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让教师流动起来,加大对弱校的投入,让学校均衡化,让家长和学生无校可择!当然,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还要求建立相应的后勤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在交换区域内的教师待遇的统筹管理,逐步消除交换区域内公立学校的教师待遇差距,统筹管理教师的住房、医疗保障等,确保教师不因流动而利益受损。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是,应把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政策尽快落到实处。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待遇,让大学毕业生争着,抢着象当公务员一样当老师,到那时,能当上老师的人大多都是优秀的,还愁没有优秀的师源吗?使教育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样,教师才会全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也不会再出现补课等不正常的风气。
4.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到优秀的年轻人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提高了,社会地位自然就提高了,而不是现在的只有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子,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到农村本来就艰苦,还要因为经济收入低而受到家人的不理解,受到社会的歧视,还有谁愿意全心搞好教育。应该确保农村教师的年收入高于城市教师,让教师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之间做选择,这样,可以有助于师资的均衡化。所以,要将城市的中小骨干教师派到定点县的乡、镇、村的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并作为晋级、晋职、评优的条件,并派相应的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到农村学校去挂职,共谋教育的均衡发展。
5.改变教师的评价机制。现在的基层学校,分数和升学率基本上是教师评奖的唯一依据。至今还没有一种实用的、比较公正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家比较认可的评价教师业绩的方法。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下大力气研究和探讨教育评价问题,严格实行职称评聘分离和严格控制职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