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如题所述

  对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我个人表示担忧。因为孩子会长大,需要独立,家长无法陪伴孩子一生,过分溺爱孩子,孩子的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如果离开父母就会缺乏独立性,无责任感,不自信,自卑,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问题最多的孩子。

  我国至从提倡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开始过分呵斥家里唯一的孩子,至少两代成年人呵斥着一个宝贝。生怕有一点散失,从孩子学步开始家里安装防撞角,地上铺上软地板,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孰不知,从小没受过伤的孩子,没有一点坎坷经历的宝宝,怎么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哪有那么平坦啊。走进学校,所有的孩子都是宝贝,哪里还有那种像家人一样的呵护呢。

  中国的家长不仅每天要接送孩子,我还经常看到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还要为十多岁的大孙子背书包,这样的情景,着实另人担忧,十多岁的孩子,应该是身体最棒,最结实的时候,连书包都不能背吗?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走出去,难道工作以后还得先找个拎包的?孩子从小所有的事情都有大人包办,孩子对家庭失去责任,没有责任感,当老人老了的时候,怎么能担当起养家,孝敬老人的重任呢。

  经常在新闻里报道一切大学生,住在宿里受不了同学的生活习惯,不会和同学友好相处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无法解脱。这些都是大人的错,大人的过分溺爱真正害了孩子。当家长的在照顾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尺度,既不能打骂,又不能过分溺爱,教育本来就是一门科学,如果不懂得教育,家长应该多找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多听听专家的建议,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难啊。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当家长的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爱孩子,不要害了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独立的精神,开朗豁达,善良、礼让,让孩子更适应社会,真正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5

一、未满月儿子惨遭4岁侄女殴打

事情是发生在过年的时候,一位来自嘉兴的宝妈在微信区群里讲述了关于自己还没有满月的儿子遭到4岁侄女毒打的事情。可想这位母亲当时的心情是非常难受的,本应该孩子出生是很高兴的事,再就是过年了哪个家里不是欢欢喜喜地,可是提到这样的糟心事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

据宝妈讲述的,家里的4岁小侄女是一手由奶奶带大的,可以说平时就比较地娇宠,受到家里大人的溺爱也是想见的事情。

也曾因为小侄女对自家孩子动粗手而不乐意过,但是架不住奶奶的横加维护小侄女的干涉。也是在全家很不乐呵地情况下结束了。

但是这回又来了,并且小侄女下的手更狠了,可以在视频中看到,女孩是不停猛劲地朝着男婴的脸部攻击。可想而知,每位见到此情景的父母都会内心非常疼痛。

更为气氛地是,家里人还拦着这位宝妈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声称是过年期间不宜去医院,很晦气。谁遇到这事都会更加气氛了,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心尖肉啊。使得遇到这事的宝妈只能忍着。

二、子女的教育上,家长务必负责

现在会有很多的宝妈宝爸们会因为工作的原因,会使得年幼的孩子同奶奶爷爷、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在老人陪伴长大的孩子,多数会出现溺爱的情况,特别是在生活自理上,会得到老人更多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

像前文所讲述的事例中,宝妈的小侄女就是这样的典型情况。由于家里老人的过分关爱而使得年幼的孩子做起事来毫无顾忌,甚至在对待毫无反击能力的婴儿也使用了暴力,确实很令人痛心的行为。

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行为没有很好地判断能力,但是对于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来说,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坐视不理、放任这种恶劣的行为发生。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重点提示:这样的行为不但不给其他的受害人的家庭和孩子造成伤害,也会对于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件事后来,宝妈侄女的家长也表示会好好地管教孩子。希望孩子能快点康复,孩子们都能健康地成长。

第2个回答  2019-04-28

现在的家长的健康观念实在太差了,然后主要就是对自己的孩子实在太溺爱了,然后经常给他们买一些零食吃,然后虽然这种表现感觉上去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好,其实对自己的孩子并不会有一个特别好的发展。




就像现在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点小咳嗽有点小感冒就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课,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运动,如果学校里面有长跑的这种项目的话,就直接让自己的孩子不参加还主动帮助自己的孩子造假,让她们不上体育课。




其实这样对自己的孩子的健康是特别有影响,其实一个人多运动的话肯定对身体是很好的,而且体育老师都是非常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听体育老师的正确的运动方法的话,对自己的孩子能起到一个特别大的帮助。
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及时的跟家长沟通,让家长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之后,才可以让孩子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第3个回答  2019-03-11

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就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

第4个回答  2018-11-22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下,最该接受教育的应该是我们的家长,其次才是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厌学,颓废,叛逆等等,其根子大多出在家长身上,家长们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孩子的事情自然也就迎韧而解,平时,在我们的家长群体里面,我们经常听很多家长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孩子却总是让自己失望,总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再回头看自己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出来,俗话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儿会打洞,自己这么优秀,儿子女儿为什么不随自己呢,简直郁闷至极。

乐嘉教育在这里要告诉诸位家长一个残酷的真相,孩子学习不好,甚至厌学,追根溯源,根子是出再自己身上,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在中国,最不缺的是保姆。身为家长,要时刻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积极地学习和成长,想要孩子爱上学习,那就让自己先成为学习型家长。说到这里,很多家长朋友就会蒙圈了,孩子学习不好,根子怎么在自己身上呢,我们每天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风里来雨里去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学习环境,学习是孩子的是呀,学习不好是他【她}智商不高,学习不够努力,实际真的是这样吗?家长朋友们不要着急上火,且听我慢慢地告诉你们。
我们如果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环境看作是一颗树的话,我们会把我们的家长教育看作是树干,学校教育看作是树枝,社会教育看作是树叶,这是基于以下理由;
1、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2、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强迫孩子做到呢?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你家里的书多,孩子读的书就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是否从小阅读的差距,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教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的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教育你的孩子,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情。
乐嘉教育带你来看这样一个事例吧,在一个商场里,一家四口在麦当劳门口吵嚷开了。孩子吃了一个甜筒,还想要再吃一个,家长们意见一致,不行。孩子使出了一招撒泼打滚,倒在商店门口嚎叫,于是妈妈大声开吼,爸爸则是撸起袖子眼看就要一巴掌上去,而奶奶已经蹲在地上劝孙子,掏出钱准备再给孩子买一个了。这一幕真是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表述了为什么父母给孩子立规矩屡立屡败,立规矩全靠吼骂打,结果还不尽如人意。打滚撒泼是孩子反对立规矩的一记杀手锏,其杀伤力不仅仅波及这一时一事,基本上可以轻松瓦解爸妈所立的所有规矩。不管你是吼是叫是骂,都难以抵御这一招,可以说是独孤求败的一招。但是这里有12字诀,用这个方法立规矩,保证让孩子乖乖遵守,家长也不用费力气。这12字诀就是:有协商、要明确、给时间、言必行。有协商,作为家长,自觉有天然的权威和强权,于是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能否做到,就摆出强权嘴脸,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不行,不许,我说的算!”这样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强权起了反抗之心或者对你说的道理产生质疑拒绝遵守。所以家长应该以平和的语气、平等的态度和孩子商量,这件事你觉得要做到什么样,爸爸妈妈认为你能做到什么样,双方取一个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作为规矩。这样孩子有了参与感,做着自己争取来的事情,自然会觉得开心,也不会轻易去违反了。
要明确很多时候家长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喜欢絮絮叨叨一大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对于这些复杂的规矩无法理解进而变得糊涂,违反起来也就毫无顾忌了。所以给孩子立规则的时候,要简单、明确。对于孩子来说,否定句比肯定句更难理解,所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多说你可以:你每天可以吃一根甜筒、你可以洗完手再吃饭、你可以吃妈妈给的零食…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不能不许不可以。给时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给孩子立规矩应该要灵活应用。孩子忘性大,第一天可能会忘记,遵守得不够好,我们应该多给孩子点时间,让他适应改变。如果孩子需要时间适应,家长应该在不违背原有规矩初衷的基础上给孩子一点时间,但是一定要提前商量好这个时间范畴,如果到时间还没有遵守就需要接受惩罚,这个惩罚的方式也应该提前商量好。言必行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一招致胜的撒泼打滚缘于奶奶对孩子的放纵。有时候孩子不遵守规定就是因为家长之间不统一执行或者有时候家长自己因为种种原因破坏了规定。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最要不得的就是家长态度的不坚定。爸爸妈妈坚持的事被爷爷奶奶破坏了,于是孩子学会了找爷爷奶奶撑腰;前期坚持的事孩子一生病,家长立马心疼地立场全无,于是孩子学会了撒娇卖萌钻空子;因为出门在外事事不便所以暂时将规矩放一放,于是孩子有样学样以此反驳家长…一旦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坏习惯,就会变得越来越难教育,这种局面很难扭转。所以规定一出,必须执行,所有的家庭成员、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习惯就好了。
德国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全球诺贝尔奖有一半是德国人。德国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德国人向来以做事严谨、细致而为世界所熟知,看到这里,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很迫切想要知道德国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们一起来对照,看看你做到了几条?
1、孩子不好好吃饭。德国人的做法是饥饿教育,过了吃饭时间,就不再给孩子提供食物。
2、孩子乱花钱。对此德国人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多花的钱都是父母的,多花的钱会从今后的钱中扣出来。
3、对于孩子的缺点,德国人作为父母的会主动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为此负责。
4、孩子摔倒了,德国家长会教育孩子自己站起来。
5、德国家长会教会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让孩子的情商得以发展。
6、让孩子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左右孩子的意志。
7、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让孩子明白这是生活常态,德国人并不过分呵护孩子。
8、书本知识和能力一样重要,两手都要抓。
9、在讲故事中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0、德国人也很重视环保教育,并从孩子抓起,在日常生活中就引导孩子如果对待环境和大自然。
11、即使是家财万贯,也会教育孩子不能铺张浪费。
12、德国人很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认为这是形成一个人独立人格的基础。
13、对时间观念非常重视,一分一秒都不能迟到。
14、让孩子成为图书馆的常客。
15、德国人还重视音乐教育,在家中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
16、德国家长很少会缺乏耐心,对孩子很少大声呵斥,他们觉得孩子也有尊严,犯了错误,是因为教育出了问题。
17、德国人认为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18、让孩子知道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和秩序中相对的公平。
19、重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小抓起。
20、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做决定前要认真思考,做决定后要自己负责。
21、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学会自己存钱、合理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