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搞分封为什么刘邦成功了项羽失败了呢?

如题所述

秦末时期,项羽和刘邦都是反秦的代表力量。这二人还有一些相同点,比如两人都有大志向,比如两人都见过秦始皇(应是秦始皇出巡的阵势),比如两人都成为一方枭雄。再比如项羽刘邦胜利后都搞过分封,可是他们的成败转折点也在这里,为何项羽搞分封却失败,而刘邦搞分封却成功呢?其实3点对比一目了然。今天我们就来着重看看这3个对比点到底有何不同。

第1点对比:性格不同,格局不同。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非常明显,项羽豪放、率真,而刘邦则城府深、心机重。项羽认为凡事都应该光明正大凭本事搞个输赢,这也没错,只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种做事方法未免显得幼稚,或者说难以避免要吃亏。反之刘邦则不同,他很清楚成年人基本都是比较务实的,凡事看过程,但比起结果,什么手段之类的等等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了。

因此,在这一点上,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极其鲜明,项羽是以阳谋决成败的代表,而刘邦则是以阴谋取成败的代表。后人为了表示对项羽这种做派的赞扬,就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同时也知道胜利毕竟是最重要的,又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除了性格不同之外,刘邦和项羽二人的格局也不同。最明显的一处例子就是,他们二人当年都曾经亲眼见过秦始皇(实际应该是见过秦始皇巡游的场景),并且二人都各自说了一句名言,这两句话表面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区别大了去。

刘邦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此”,项羽说的是“彼必可取而代也”。

意思很简单,刘邦的意思是一个人活着就该建立秦始皇一统六国这般丰功伟业,才不枉此生。而项羽的话看似很狠很直接,说我是可以取代他的。但这话里藏着的是格局却不如刘邦,刘邦看重的是伟业,项羽的着眼点仅在秦始皇本人。建立伟业不一定是取代秦始皇,但取代秦始皇未必能算伟业。刘邦通过秦始皇,看到的是伟业和天下,而项羽则通过秦始皇仅仅只看到秦始皇,如此格局,岂能是刘邦对手?

再比如入咸阳后两人的格局表现,刘邦是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而项羽则是烧杀抢掠。刘邦是想以关中为根基成就帝王霸业,而项羽则是烧杀抢掠之后开始思念江东,只想赶紧回老家,如此格局,岂能不败呢?

格局也影响了自己的团队建设,刘邦的格局在天下,所以他的团队班底中是什么人物都能容下,而这些人也都立下了不同的功劳。反看项羽则不同,他的格局仅在跟秦始皇一比高低,或者灭掉秦始皇所创建的大秦,因此他的团队里基本都是武将,仅一个大谋士范增,项羽也并不是言听计从,最后还被挤兑走了。这就导致项羽宛如一只单翼的鹰,注定是飞不远飞不高的。因此,格局的不同决定了刘邦项羽的做事方式,尤其是在胜利后搞分封,也出现了不同的表现。

第2点对比:分封的标准或动机不同。

项羽是在公元前207年,凭借40万强兵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从刘邦手中接过或夺过关中,带兵入咸阳,杀掉了主动投降的秦王子婴后,放兵烧杀抢掠秦都城咸阳,毁掉了无数珍贵的东西,比如至今仍争议不断的阿方宫。

之后,项羽为了强化自己的地位或者彰显灭秦之功,自封西楚霸王。这个名头或封号显得很突兀,一般最终取得天下的人都是成就帝业做皇帝的,但项羽他没有。这当然跟楚之怀王存在没关系,因为楚怀王本身就是一个幌子,最要紧的是项羽也根本没把这个楚怀王放在眼里,不然他也不会自封西楚霸王之后就密派英布等人半路把楚怀王给杀了。所以有人说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就跟孙悟空在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一样,有点闹,就是像小孩子过家家。

既然楚王已死,那么最开始共讨暴秦的那面大旗也不存在了,项羽自认为是功劳最大的,便在自封西楚霸王后以老大身份开始分封诸王,他一共封了18个,分别是:刘邦为汉王、降将章邯为雍王、降将司马欣为塞王、降将董翳为翟王,以及申阳为河南王、魏豹为西魏王、韩成为韩王、司马邛为殷王、赵歇为代王、张耳是常山王、黥布是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韩广是辽东王、臧荼为燕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

项羽所封18路封王主要由项羽旧部、以前六国的贵族后人、拥立陈胜吴广起义的人、秦朝降将。从这个情况来看,项羽搞的分封,其实意义是很有局限的,不过是对当时已经有的形势进行了一个大略的分布,或者梳理,但这个梳理还是十分粗糙的,甚至不能服众的。他的分封若说有价值,那就是一个核心点,即对唯一的强敌刘邦所施行的政策。因为在项羽看来,巴蜀乃为不毛之地,所以他就把刘邦分封到那里,然后又把其余的关中之地一分三份,给三个秦降将,想以此牵制刘邦,把刘邦困死在巴蜀。但是项羽的算盘打算了,这或许是他不懂地理的缘故,巴蜀虽然地理偏僻,但却是一块有着富足之地,最适合养精蓄锐,刘邦也正是在此置死地而后生,绝地反击干败项羽的。

因此,项羽搞分封的标准实际上是没有太严格的标准,比如以战功等等,而是随意性比较强。也正因此,他想困死刘邦,却适得其反。其它诸国的分封,也并没有得到诸王的忠心拥戴,尤其是刚分封一年左右,齐国就开始叛乱了。搞得项羽是四处救火,捉襟见肘,很是狼狈。此外,在分封前,他的部将英布还很忠诚,但分封后,英布也不再听话。因此,项羽在搞分封后,反而不但没有提高自己的威严和地位,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被动。这也是他事业从巅峰开始跌落的一个明显转折点。

反观刘邦就不同,刘邦在胜利后也前后封了许多王,异姓王为7个,分别为赵王张敖、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

刘邦封异姓王的标准跟项羽不同,项羽太随意,而刘邦的标准更明确,那就是这些人异姓王都是要么功劳很大,要么拥兵自重。有功劳,你就得承认和奖赏嘛,所以刘邦封其王,这是对功臣的一种赏赐和肯定。这样做有两个效果,一是安慰天下功臣之心,二是给自己初建的政权一个过渡,同时也有凝聚自己权威的效果。然后这些封王上书建议刘邦称帝,刘邦于是就顺势做了开国皇帝。瞧瞧,都是分封,结果却大相径庭。

第3点对比:分封的目的不同。

项羽胜利后,分封诸侯,目的是彰显自己的个人功劳。但刘邦则不同,他想得更长远,他分封的目的是为了给新建的帝国一个喘息的机会。毕竟打了那么多年仗,这些诸侯都是功劳卓著,而且威信极高,比如韩信、英布等。因此,刘邦的分封比项羽目的更明确,因此他在分封的时候就根据功劳来定,一方面服众,一方面安诸侯之心。

于是分封目的不同,区别就出现了,项羽的西楚霸王要自封,而刘邦的称帝是诸侯自主的抬举和拥戴。项羽自封,是突出个人功绩。而刘邦分封,是把功劳分给大家。说到底,还是性格的因素。项羽个人武力出众,但没有大局意识,格局太小。而刘邦虽单个方面个人能力一般,但他有大局意识,格局是天下。因此,他以分封为过渡,继而在政权稍微稳定之后,就逐步除掉了这些渐渐失去戒备心的异姓王,然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比起项羽自封和分封,两者相差可谓千里,也正因此,在战场上看似项羽处处都占据了上风,而且几乎是次次胜利,刘邦面对项羽的时候几乎总在吃败仗,但他只胜项羽一次,就以垓下之战结束了项羽的辉煌,就决定了天下的归属。

结语:总的来看,霸王项羽和枭雄刘邦分别在胜利后都搞了分封诸王,但是为何项羽失败刘邦成功?从两人性格、分封的动机以及分封的目的等3点对比,两人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其实在历史上,任何过度崇尚个人勇武的人基本都难成大业,最终也不过是一代名将,而成就帝业者,多半都有着恢宏的格局、以及过人的驭人之术,还有那难以捉摸的城府和手段,如刘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因为刘邦这个人是真正把权力分了出去,所以才会这样。
第2个回答  2020-12-05
因为刘邦和项羽采用了措施,两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刘邦分封时做决定果断,而项羽。他的性格和方法不能让天下人信服。
第3个回答  2020-12-05
因为项羽的分封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人利益,最终会走向失败。而刘邦充分考虑到他人情况,因此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