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贡士沿黄居民重别离,出门要择吉日,一般的规矩是以农历的三、六、九日为出门吉日。所以形成这句俗语。

延展阅读:

①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②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③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④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1

大家以为三六九出门办大事吉利了,形成了这个民俗习惯,所以,出远门选择三六九。久而久之,就有了民俗谚语“三六九,往外走”的说法了。

民俗节日大年刚过,人们已陆续出门。民间民俗,出门要择吉日,一般的规矩是以农历的三、六、九日为出门吉日。俗语曰:“七不出,八不归。”、“三六九,往外走。”

首先来说“三”,先民用火,以三块石头安置容器,从此有了数成于三的概念。逐渐发现天地间事物都是以三来组合,如:天地人、日月星、上中下、父母子、身心灵、真善美、精气神等等。

在十个自然数中,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多用来表示吉祥、美好的意思,如: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三宝精气神、三皇五帝、三山五岳、三星高照、三叩九拜、三生有幸、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行三叩首礼;入洞房,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婴儿诞生后,第三天为探望日,娘家人要带食品来看坐月子的闺女。

人们喜欢“六”这个数目,大概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特别喜爱六,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记数用六,六尺为一步,驾车用六马,车宽六尺,符长六寸,冠高六寸。

九是十个自然数中最大的数,且又为阳数(奇数),最为尊贵,古代帝王称之为“九五之尊”,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周代铸有九鼎,象征拥有天下。且“九”与“久”同音,九被视为吉祥数可能从周朝便开始了。

明朝,张居正当宰相时,皇帝是个小娃,每日天不亮就要上朝与大臣们议事,为了照顾皇上,张居正将上朝时间改在“三六九”的日子里。你想皇上上朝都在“三六九”,老百姓自然也喜欢“三六九”了。



二五八要回家:

每逢初二、初五、初八都是黄历中记载可以回家的日子,这回家不仅仅是回自己家,还可以是女方的“娘家”。

而《黄历》中包含了众多由古人根据星辰运转、天干地支推算出来的趋吉避凶之法,并且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如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冲煞、六曜、九星等等。而人们选择这几天回家就是为了“择日避忌”,以免触碰了忌讳导致不好事情的发生。所以这几天外出的人回家,可一帆风顺,吉利傍身。

俗语“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往回家”,看似迷信,其实不然!实则今时今日,人们依旧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进行出门、搬家、婚丧嫁娶之事。迷不迷信,暂且不说,人们选择这些日期,就是为了遵循古人的忠告,所以这些东西的存在,定然会有一定的道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12
沿黄居民重别离,出门要择吉日,一般的规矩是以农历的三、六、九日为出门吉日;以二、五、八日为归返吉日。谚曰:“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
河南地方却以七、八两天为忌日,说是“七不出门,八不回家”。
第3个回答  2018-02-28
七不出,八不归。这确实是老祖宗传下的教育人的话。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回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朝闻游子唱离歌
贡士沿黄居民重别离,出门要择吉日,一般的规矩是以农历的三、六、九日为出门吉日;以二、五、八日为归返吉日。谚曰:“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
河南地方却以七、八两天为忌日,说是“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