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怎么给学生的作业备课?

如题所述

题目多变,拓展学生视野
在期中或期末的测验中,很多学生经常遇到一些看起来似乎熟悉的题,可是就是做不出来。一些学生抱怨,这个题目以前都会做,奇怪的是现在又不会做了。有的题目与以前所做习题相比有点变化,学生就又做错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练习不到位,知识没学活。这与教师作业布置时目的不明确有直接关系。让学生做作业,不是为了单纯机械地解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就必须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避免依葫芦画瓢,死搬硬套。

教师在作业备课时,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有目的地灵活改造一些题目。比如条件改变,结论不变;或者条件不变,结论改变;或条件结论都改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新鲜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这样进行作业备课,费时费神,但却可以以少而精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31

作业要有坡度,切忌“一刀切”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智力水平也有差异。作业难度太大,会有学生做不出来。难度太小,学生又没有收获。每一次布置作业,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会做多少,而应该是作业能带给学生多少收获。让学生做二十道以前就会的习题,不如认真布置分析一道能为学生带来启发的习题。因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在选题编题时要注意层次、梯度和弹性,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对于尖子生,不妨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大、有挑战性的习题,让他们避免把时间浪费在简单的问题上。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注意题目难易结合,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让他们通过思索如何正确解题,体验解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对于学困生,难度偏大的题目,会让他们无从下手,产生畏惧情绪。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使他们感受到解题的喜悦,从此爱上学习。比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对尖子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能通过两次全等证明来完成求证。对中等生,可要求他们完成一次全等证明,但可以让他们自己从题中去寻找条件。对学困生而言,每道习题都告知全等的三个条件,让他们去写证明过程,促进他们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几种情形。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在每一次的作业中都有进步和收获。

第2个回答  2017-10-31

选题编题,切忌“拿来主义”
目前,我国教材版本多样,教辅资料繁杂。教科书上的习题是有限的,而许多资料上的题目又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内容陈旧,缺乏新意。比如说,自2008年10月开始,银行已经免收储蓄存款利息税了,但现在一些数学练习中还存在一些有关利息税的演算。再比如,有关人口问题的内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变了,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可有些习题中的内容、数据还是老一套。另一方面,题目雷同,换汤不换药。比如,这本书上要回答“5的相反数,8的倒数”,而那本资料上是要回答“3的相反数,4的倒数”。如果教师将这些习题毫无取舍地扔给学生,势必让他们陷入题海战术,费时费神而又收获甚微。因此,布置作业不仅要内容规范,设计合理,紧扣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作业适量,切忌机械重复

为了完成作业,学生有时会抄袭,更有甚者会让同学或者家长代做。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学生,因为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各科教师不假思索、“好心”地布置了大量习题,学生长期处于赶写作业的被动状态,自然容易产生反感甚至厌倦心理。即使学生完成了作业,也没起到作业布置应达到的目的,相反还会促成部分学生马虎、敷衍了事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多动脑筋,不能只求数量。还要讲究科学性,一定要避免无效的机械重复。每次作业,都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思考题目,有时间去探索问题,有时间去总结规律。为此,对学生的作业练习题,教师必须精编、精选,所编选每道题目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布置作业之前,也就是在备课中就要明晰,相关题目解题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技巧是什么,通过这道题能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假期布置作业之前出现“无米之饮”的现象,教师平时就要重视相关习题与资料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