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文化是中国民族或族群划分的依据?

如题所述

一,中国的民族是怎么划分的

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才结束的.
民族识别认定的理论依据: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开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识别的过程.按照上述理论依据截至到1979年,国家正式确立了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并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中国有55个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说法。这种说法主要是由于下列情况所导致:
1.民族观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个民族又分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当作一个民族了。例如,我们都知道的阿诗马属于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
2。在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一些人可能会提出自己历史上曾是某个民族。但是这种情况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中国不再增加少数民族,从里论上看,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汉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数民族认定的理论基础。这可能是现在有人认为中国有57个少数民族的情况.
3.一些民族由于地域或历史原因,同一民族长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们会认为不同地域的应该是2个民族,这种说法现在存在,但从科学角度将,这种说法不成立。
4。由于第2种情况,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还有大概70多万多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属于现在有的任何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民族独立划分的4个标准,所以按照未识别民族对待.

民族识别是从解放初到1979年基诺族认定才结束的。
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有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但是这是极少数的情况,关于民族的划分情况,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国际就解决的问题。

二,汉族的来历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活动范围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于华夏族之外的国家也被逐渐接纳。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和主体,加以汉朝疆域内被汉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汉族。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1
赵峰博士 任何民族的文化,一般来说总是特别珍视自己的血缘脉络;而以文化定义的民族,则特别珍视自己的文化脉络 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命运共同体,维系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纽带是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加深加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请问,如何看待这一论断?新时期,如何有效发挥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网网友 汉唐气象 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是我们党对文化作用给予的精辟概括,反映了我们党对延绵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肯定和认同。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从远古走来,一路上各部落、各民族不断联合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中华文化是部落和民族不断联合与融合的产物,并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各原始部落的联合逐渐替代相互间的征伐而成为文明发展的主流。一般认为,龙的形象最初便是各部落图腾的综合体,随后演化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象征符号。孔子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应该就是充分尊重各联合部落古老遗风的体现。正是这种开明的态度,使得各部落愿意认同并融入进来和参与建设共同文化体,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基本品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过理性反思,从生活中提炼出跨越地域、跨越族群的普遍价值,如仁、义、自然等,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人们普遍的文化心态,即必须建立统一而合理的社会、精神秩序,才能消除战乱,实现理想人生。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无论经历的时间有多长,分裂总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无论经历的时间有多短,统一总被认为是正常的。这样一种稳定的文化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殊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由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创造,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品格已经奠定。先秦的文化创造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殿堂。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形态初步定型,对主流文化的筛选工作也在历史实践中告一段落。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为理论的自由创造,那么秦汉时期则把各家学说几乎逐一推向了实践应用层面。先是秦代推崇法家,随后是汉初推崇黄老道家,最后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各家学说在试用期间都广泛吸取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成果,最终试验的结果是选定儒家学说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这不是统治者任意作出的选择,而反映了传统社会在正常状态下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中央权力不能充分抵达的基层,传统社会存在着非常稳定的家族式宗法自治,这就使得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从此,“忠孝仁义”成为传统中国难以动摇的核心价值,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大一统”格局下展开更深更广的民族联合与融合。中华民族的主体成员之一汉族,在此期间形成;原被称为蛮夷的楚、秦等地之人,也大多融入汉族。事实上,汉族本身就是一个以文化定义的民族,其血缘脉络复杂多端,但文化脉络是清晰的,且延续数千年未曾中断。由汉族与其他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任何民族的文化,一般来说总是特别珍视自己的血缘脉络;而以文化定义的民族,则特别珍视自己的文化脉络。这种强调文化血脉而非种群血脉的特点,让中华文明在一波波民族大交融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自秦以后经历时间最长的动荡分裂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世界性的民族大迁徙现象,各大帝国纷纷崩解,一些民族甚至从此无影无踪。中华大地同样受到这股民族大迁徙浪潮的强力冲击,史称“五胡乱华”。对此,有学者甚至提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伴随着民族大迁徙的是文化大规模交流和碰撞,佛教也在此时大举普及于中国。然而,中华民族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承受住了这场猛烈而持久的冲击,并最终化解了危机。不少外来民族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加入中华民族,有些还为重建统一秩序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本身也因多种因素交汇,获得了自由的空间,爆发出旺盛的创造活力。在儒学继续发挥影响力的同时,玄学横空出世;在佛教迅猛传播的刺激下,道教诞生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格局,悄然露出端倪。
第2个回答  2023-03-11
(1)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3)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第3个回答  2023-04-12
①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先要说明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内容上的关系,然后分析二者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及其地位作用。切忌简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