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


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很多人初读这本小说是在课本,年少的我们并不能从那过于平淡的述说里,去体会到小说真实的人性与魅力。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会从最下层社会人物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等种种遭遇,再从言谈行为、心里变化,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之下的人性黑暗与污浊阴影。

《我的叔叔于勒》简单来说,小说以“我”为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了我家和于勒叔叔的故事。于勒从小品行不端又糟蹋家产,在我家可谓是声名狼藉。后来,他去了美洲并寄回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赚钱,想要弥补之前给我父亲带来的损失,这封信感动我们全家并让周边人生存好感。同样他的信也让贫穷的一家人有希望与好感,甚至姐姐因此出嫁。然而一晃就是十年过去,直到二姐婚后的泽西岛旅行,偶然在船上遇见落魄无比的于勒叔叔,一家人的希望破灭,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又发生一百八度转弯,且没与他相认。

小说以“这家人的前后态度”为切入点,真实展现人性与金钱的复杂关系。那我将从情节上进行简单分析,再以“幻象”为角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灭,我们终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01、【幻象与破灭】备受质疑的亲情,是基于金钱的怜悯,也是种依附式亲情。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家是非常贫穷的,父亲又软弱,以至被叔叔于勒霸占与花光遗产,这让他与我家的关系特别恶劣,有着“无赖、混蛋、恐怖的花花公子”的形象。

后来,他去了美洲,又寄回一封表示自己富裕与感恩回报的信,成为我家的幻象:希望可以借助他的财富,去脱离贫穷。于勒之前糟糕的形象,成为正直和有良心的人。那时候只要有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小时到这里时,并没有感觉到不妥,甚至为这家人感到开心,终于可以靠叔叔于勒摆脱贫困生活。成年后的我再次读到这里时,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就有个深深的疑问。就算是于勒真的发财,凭着这家人对他的不曾往来与厌恶关系,真的会去帮助父亲吗?

答案是否定的,讽刺的是在于勒成为我家幻象中的希望后,陌生关系也转化成基于金钱的亲情,“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最好的写照。

在复读小说后,就会对这层关系提出质疑,在套用现代社会,就能发现金钱维持的亲情关系是备受质疑。

前段时间热播的《安家》,老太太因当年老公病故,投奔远方亲戚的太爷爷。心生同情就让他们住下,这一住就是40多年,期间还供老太太一家吃饭穿衣,还供老太太的孩子读书,最后还给他们钱买新房,可以说是仁至义尽。然而房主的公司急用钱,打算卖房周转时,老太一家人竟然还要分钱,还口口声声自己也是房子的“主人”,要求分5000万。心善的房主给1000万都不肯,非要5000万,否则就闹着不给卖房子。

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亲情关系”,因年龄、经历、思想的递增关系,身边的亲情让人看不懂与看不透:当贫穷时,就会发现身边的人不多,就连亲戚都推脱与很少来往;当事业有成时,就会发现亲戚之间的应酬多了,甚至不知名不认识的远亲都会出现。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和这家人关系是一般的,平常都不相往来,从父母亲最先的厌恶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要不是叔叔于勒的那封信,我家也不会有建立亲情关系,基于金钱的怜悯亲情。

在成年人读到这层金钱构建下的亲情,就会有着感同身受:不知从何时开始,亲情以财富来论深浅,亲戚的财富俨然成为很多人的“希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还是会持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微妙心理。当亲戚发家的时候,就会潜意识去主动靠近与讨好,反观也是种人之常情。只不过本来纯粹的亲情,转成为基于金钱的依附式亲情。

不能定义这种亲情的好坏,婚姻存在依附式关系,那么亲情同样有着依附。事实上,很多人在成功时,都很害怕这种依附关系:处理不完来自亲戚那边的事,也看不透背后的人性。

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依附式亲情背后的人性更为复杂,不能排除真正的亲情存在,只不过久而久之会让当事人或亲戚迷失自己。开始轻视亲情与亲戚的主动依附,两者基于“求和有求”的微妙人性,让亲情走向变质。

事实上,我们都在抱怨富人对自家亲戚的“为富不仁”时,是两者失衡和变质关系所导致,也是长期所累计下来的基于金钱怜悯,然后转化成为依附式亲情。

《我的叔叔于勒》里的这家人对于勒的幻象与希望,莫泊桑用鲜明对比来表达金钱腐蚀下的怜悯与依附式亲情,阐述穷人的贫穷思维,只想着依靠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努力。直到他们在一次旅行,看到挖牡蛎的叔叔于勒,寄托的幻象的破灭而恼羞成怒。在落魄无比的于勒身上,看到中年人活着的样子。

02、【我们终究活成中年的“于勒”】:中年人活着的样子,是我们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因于勒叔叔的那封“感恩信”,终于让二姐终于嫁了人。在被女婿邀请哲尔赛岛旅行的船上,父亲发现那个又老又丑的年老水手正是他的亲弟弟于勒,这让一家人脸色苍白知道残酷的现实。原来于勒叔叔是骗他们的,幻象破灭的他们重新对于勒有了厌恶感,没相认并在回来时改船以免遇到。

在课本上看到这个结局时,也难免被于勒欺骗感到愤怒。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于勒除了寄信,莫泊桑没有给他一句台词与内心世界的独白,甚至都没描写他到底有没有认出自己哥哥一家人。这是个无声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看到他的心酸与无奈:为了尊严与面子用谎言维持自己,背后是专属中年人的生活写真。

“人到中年不如狗”是描述中年人的真实生活样,随着社会的压力,单单那些车房、孩子都可以击垮很多人。但又能怎么样呢?事实上,很多人因家庭与年龄压力,都开始沉默不语了,不再有着年轻时的热血沸腾,也不再有那些壮志雄心。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匆匆忙忙去上班,一下班是婚姻的一地小事,好像是永远不会累的机器人,负重前行、麻木过着每一天。

曾经看到一则无比心酸的新闻:深夜里的街头,一名30多岁农名工光着膀子,坐在街头捂面痛哭,他说:“我难受得很,爸爸癌症,4次化疗,病情没有减轻。今天趁着家人没在,我才在这哭,家人在,我回家不敢哭。”哭完以后,这位农民工又起身回家了,痛哭过后还需要继续的坚强下去。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属于中年人的心酸。难道我们不够努力吗?实际上我们比任何人都努力、坚强,只是生活就是如此残酷。每一个强颜欢笑的中年人背后,还着不让亲人担心的孝心。

每个电话过来,吃着泡面,还是说自己过得很好,不必担心,也还会主动寄钱回家的孝心。社会是个磨刀石,把曾经那个不懂事与冲动的我们磨平,然后在很长的岁月,会为了尊严与面子用谎言维持自己以及背后专属中年人的心酸与无奈,担负着力所能及的孝心。

《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于勒叔叔有着欺骗的行为,但也是他作为中年人的无奈之举,只是不想亲人担心,想要发家后帮助哥哥,在或是不想让他们看到落魄的自己。至于有没有认出哥哥一家人还有什么关系呢?就算认出,也不会去相认,因为是他最后的尊严。

03、在寄托的幻想希望的亲情里,去摆脱中年的“于勒”困境。

曾经在课本上所看到的《我的叔叔于勒》,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理解有限的年龄只能看到被欺骗所带来的愤怒。直到成年以后,这家人的幻象是基于金钱的依附式亲情,很多人所迷失的看不清财富意义。

①、依附式亲情,是去看清楚财富。

《我的叔叔于勒》是个有点荒诞的故事,竟然因为几封书信就能从根本改变偏见以及充满希望,可见书中的这家人贫穷背后被金钱所侵蚀,看不清财富的意义。

梭罗在《瓦尔登湖》说过:“过剩的财富只能买过剩的东西。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

小说是着重描写金钱在穷人的心中地位,很容易迷失自己。事实上,金钱的格局与作用性,在生活总是有着很重的分量。人除了温饱,就是为了追求基于金钱格局的梦想。

但不能过度的沉迷,应该保持自身独立,不能有着有着太大的依赖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依赖总是会有的,也只能尽量去克制它。

尤其是主动去依附亲情的行为,从表面来看是有着很大的好处,只是长期的依附换来自身人格的丧失与轻看:依赖久了就会产生自我品格的质疑,不再是通过奋斗与追求,一心的依附势必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优良品格;换个角度来看,只会依附在别人身上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相对应的尊重,被人轻看的依附式亲情。

《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一家人是可悲的,抱着幻象出来所产生的希望,这一等就是十年。最为可悲的是在这十年时间里,这一家人的生活都没能改善,还是一直幻想着于勒发财归来,背后讽刺这家人想要不通过奋斗而不劳而获。

②、奋斗的意义,不受年龄限制,去保持梦想。

谈完这家人,再来说说《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于勒,是个复杂的人,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许真的发过财,只不过破产了。比起这家人的十年间的想不劳而获,至少于勒叔叔去美洲奋斗。

《法理学讲义》的作者约翰·奥斯丁说过:“年少时,站在波光粼粼的小溪旁,憧憬着梦想,这很棒;但更棒的是,奋斗一生,走到生命的尽头时能说一句:‘梦想是真实的’。”

梦想总是要有的,不能单单想去依附在亲戚上,只能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实现。总会听到别人以年龄为理由去自我安慰与推脱梦想。

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有很多:62岁的重耳才继承晋国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中的晋文公;56岁的刘邦才成为大汉朝的汉高祖;最晚的是姜太公72岁才去辅助周武王,开创周朝。

所以大器晚成的人总是不少,不要因为年龄问题为借口去限制自己,随时去保持梦想。至少奋斗一生,走到生命的尽头时能说一句:自己很奋斗,不是那一地的空悲切与遗憾。

《我的叔叔于勒》里没有讲述关于梦想,但是从于勒落魄无比的经历里,看到的是我们中年时候的样子,为了最后的尊严,去构建出一次善意的谎言,也是种心酸无奈。

那一心想指望于勒脱离贫穷的父亲母亲,在十年的时间里,表达了奋斗不应该被时间与年龄所限制。他们已经失去人性的最好的尊严,因为不去保持自身的独立。

③、自我的独立,是最好的尊严。

有个朋友是不缺钱的人,但工作非常努力,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就算是婚后怀孕也是不停止学习。她说:“只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才是自己最好的尊严,所以就要保持努力的心态,不是整天有时间在抱怨。既然有那么闲时间,干嘛不努力充实自己呢?”这时候,我才明白她受到婆家、朋友的尊重原因,是因为她保持自我的独立。

这是一件很简单又很难的事,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自律的好处,每个人都懂,但是长期的自律是真的非常难。因为我们处在充满诱惑的社会,去保持自我的独立,才能不凝视深渊,也不会被深渊拖入。我想,这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我的叔叔于勒》里的这一家人竟然会因为感恩信被尊重而成功嫁女,也是对当时社会体系赤裸裸的讽刺:金钱背后的穷苦人,还能保持多少的独立呢?或者说是已经丧失尊严呢?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部值得反复读阅的小说,莫泊桑以无声男主人公“于勒”赤裸裸表达当时社会金钱腐蚀下的依附式亲情,预示穷苦人民的迷失。

作为成年人的人,是在幻象破灭的背后,看到的是我们终究活成中年的“于勒”:为尊严与面子用谎言维持自己以及背后专属中年人的心酸与无奈。

岁月安好,且行且珍惜,去珍惜那个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7

初中的时候,基本上都学习过一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背景毕竟特别,当时法国经历普法战争,进入长达20年的低潮期,德意志的统一让法国失去了欧洲领头羊的机会,此后每况愈下。


正因为普法战争的士兵,不仅割让领土,还有承担数额庞大的赔款,事后,法国急于重整雄风,恢复高卢人的骄傲,于是急需各种资源来增加国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涌现出了前往南美、亚洲等地的淘金热。


在普法战争之前,虽然经历大革命法国王室被废除,君主封建体制瓦解,但是新出来的内阁制效率低下,王权隔三岔五的复辟,原来的贵族思潮并没有瓦解,虽然衰弱,但是仍然占据社会的主流,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一一个压抑的社会氛围中。


早先不事生产的贵族的聚会方式落入平民阶层,成为一种风气。生活在底层,靠低廉薪水度日的菲利普夫妇也没办法摆脱,他们不得不寻找各种机会逃避聚会,在一次次的逃避之后,曾经的亲朋好友也对她们慢慢疏远,靠省吃俭用来度日子,这让他们渴望金钱、渴望富裕,甚至渴望一个有金钱的亲人。


穷的时候,他们害怕遇见别的朋友,也害怕遇见比他更穷的亲戚,正好印证了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格言,当碰见于勒,曾经那个不学好,被家人看不起的败家子弟弟的时候,他们自然地逃避,但是知道他从南美他发财了,这意味着菲利普可能会得到一笔不菲的金钱,所以,他们的腰板一下子硬了起来,对于勒亲切万分。


于勒也从这里感受到了金钱的作用,也感受到了所谓亲人的态度,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个弟弟,而是需要他的钱,不过他没有,至此,所有的亲情飞灰湮灭,他们家的亲戚是靠金钱维系的,当约瑟夫将十个铜子的小费放在了于勒手中的,自然的送走了他的前半生。


虽然没有恶意,但是这是一个罪恶的举动,当所有人都在逃避贫穷的时候,大概所有人都不希望被怜悯,也不希望被同情,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或许一句叔叔就好。


但是,经历世间冷暖,于勒的落魄并不是因为败家,也不是因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他无法定位自己,菲利普和于勒都一样,始终没有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始终想挤进所谓富人的圈子,但是他们的实力没办法满足他们的野心,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即使过了百年,于勒的现象并不消失,如果一个人没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最后肯定属于失意的,除非运气很好。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菲利普夫妇是典型的拜金主义,小说中的“我”很善良,很纯真。
以下为百度给出的答案: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   
菲利普——虚荣、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意、没有主见   
菲利普夫人——小气、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 刻薄 泼辣
于勒:失败者,受害者   (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晚: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
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22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贪婪冷酷,爱慕虚荣,金钱至上,唯利是图
若瑟夫:真诚,善良,纯洁,有同情心
第4个回答  2019-12-23
我的叔叔于勒在爸爸的心中是一个富有的,但看到他真的是落败的时候,所有人对叔叔的愿望嗯,尊敬全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