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并会计报表

如题所述

  一、确定合并范围,有质和量两个标准
  (1)量的标准:母公司拥有其50%以上(50%本身不行)的股权,可以是直接拥有、间接拥有、直接加间接拥有;如A为母公司,拥有B公司70%的股权;B公司拥有C公司21%的股权;A公司直接拥有C公司30%的股权。则C公司应该列入合并范围:因为在决定C公司经营、财务政策的会议上,A公司直接拥有30%的表决权,而通过B公司又拥有21%的表决权(B公司派出的人必定服从A公司的意志),从而在会议上控制了51%的表决权。
  (2)质的标准: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强调“控制”,有四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量的标准还是质的标准,其实质都是“控制”。只有“控制”才能将资产合并进来(因为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正因为如此,对那些表面上是企业的子公司,但实际上没有控制权的企业,就不能合并进来(书中罗列有6种情况)。

  二、编表:
  1. 关于合并报表的前期准备事项
  (1) 统一报表时点:因为不同时点的报表不能汇总;
  (2) 统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包括具体原则和具体方法,不同的会计政策将产生不同的信息。在母子公司内会计政策应该一致,会计信息才有一致性,才是可汇总的和可理解的;
  (3) 对子公司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因为只有采用权益法核算,才能顺利抵销有关项目;
  (4) 外币报表折算:如果子公司报送的是外币报表,不折算成人民币报表是不能汇总的。
  2. 合并报表编制原则
  (1) 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直接通过个别会计报表相加得出汇总数后,抵销重复因素,得到合并数;每年编制都是如此。这一点,在理解连续编制时尤为重要。
  (2) 一体性原则: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必须将母子公司理解为一个整体,这样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内部销售收入的抵销就好理解了。这一原则是理解合并抵销分录的关键。
  (3) 重要性原则:合并报表并不是反映某一会计主体的具体经济业务过程,而是反映母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对于不重要的信息,即使不抵销,也不会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特别强调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3. 合并报表编制程序
  (1) 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将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放到一个工作底稿中,可以互相平衡。要注意三点:按照利润表、利润分配表再到资产负债表的顺序排列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年终编表时,就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的;在子公司多于一个时,最好单列子公司汇总表,这样合并底稿清晰,有利于抵销;实际工作中用电子版自动平衡,工作效率高。
  (2) 计算出母子公司个别报表的汇总数。
  (3) 编制抵销分录,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将重要的重复因素都抵销。
  (4) 过入抵销分录,计算出合并数。由此可见,汇总报表是个别报表的简单相加,而合并报表则是在汇总报表的基础上,抵销了重复性的因素而得到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5) 将合并数抄到正表中去,就是合并报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7

合并报表的关键点不在纳入合并范围,视同股权 全部售出,再将剩余部分投资按出售日的公允价值回购。

第2个回答  2011-11-23
这个问题可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