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学生厌学情绪

如题所述

厌学似乎成了学生的普遍现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长或老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期望不同,导致对孩子的要求在逐渐拔高。由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出现了我们所谓的“差生”,也就是现在素质教育中的学困生。而且学困生在随着年级的升高,队伍在逐渐壮大。厌学生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才能使厌学生变成爱学生呢? 一、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①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是主动学习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①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是主动学习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因此,在课堂上,多方面给后进生以信心,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以长促短,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厌学情绪,逐步变消极为积极。 二、 要想方设法矫正学生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一些挫折就感到内疚,有的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行”的思维定向,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被动的负面影响,自卑心理也自然滋长。 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它往往伴随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等消极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的重要诱因。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自卑心理毕竟是由于个体在现实中的自我无法转化为理想中自我的不满、愧疚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心理从其成因中能反映出学生不甘落后、渴求进步的一面。如果矫正得法,就会使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因素得以扩大,消除阻碍学生心理潜能释放的障碍,使学生在自信心的激励下和谐发展, 在教学中,一是要采取小目标积累法矫正学生自卑心理。就是帮助学生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引导他们向后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随着一个个已经实现的小目标的积累,不仅会积累成一个能实现大目标的动力源,还会使学生形成足以消除自卑心理的自信心。二是采取暗示法。在心理学上是指外界通过语言、标语、气氛等等牵引出个体潜意识中与之相应的心理倾向,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产生与之一致的积极反应。暗示法又可分为语言暗示、标语暗示、气氛暗示等。三是目标想象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借助于想象的力量,在其主观世界里创造出一种能够令个体既感安慰与自豪又心神向往的主观映象,进而牵引出追求的欲望、信念与意志,最后,导致个体的成功。对于因不同原因形成自卑心理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创设不同的想象内容。如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头脑笨而自卑的学生,可帮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可化解万种疑难于股掌间的绝顶聪慧之人。想象时最好是闭着眼睛,集中精神,使想象不断朝一个方向进行。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潜意识就会形成"愿望的磁石",一旦这种愿望的磁石形成之后,就会自动地引进一切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所需要的东西。进而会使学生由内而外的产生达成愿望的行动。对那些遭受挫折的孩子,对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对那些因各种原因自卑的孩子,只要我们热情关怀、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诸,他们就能振作起来,变得勤奋好学,乐观向上。 三、 要不遗余力改正学生过错行为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行为,甚至经教育后仍重复犯错。对这些学生,我采取宽容的态度,耐心地帮助。如我班有两位学生经常拖拉作业,我并不指责这两位同学没有交作业,也没有罚他们站起来,而是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举起手来,我这样做,既表扬了先进,又保护了没完成作业同学的自尊心,我的宽容尊重了他们,他们易于接受,他们就能在教师的殷切期望下自觉地向先进看齐。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用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尊重、关怀和鼓励下,乐于接受老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多关心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用激励教育,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身心就必定能健康地成长,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4

怎么缓解孩子的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