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常说的,三个庚日后为头伏中的庚日是怎样计算的

如题所述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日(guǐ),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头(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该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到7月7日为夏至后第二个庚日,又到7月17日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该日即为头(初)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3

夏至常说的,三个庚日后为头伏中的庚日,计算方法为交叉配合60次为一个循环,如此类推,含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头(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该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到7月7日为夏至后第二个庚日,又到7月17日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该日即为头(初)伏。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7

三个庚日后为头伏中的庚日的计算是夏至的第三庚,每隔十天出现一个庚日,也就是夏至日过后的三十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7

"夏至三庚数头伏"计算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头(初)伏,今年夏至日在6月21日,该日是甲申日,到6月27日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到7月7日为夏至后第二个庚日,又到7月17日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该日即为头(初)伏。

在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的天气会越来越热。

夏至时节每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吃面条,因为有着“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有的地方吃馄饨,因为也有着“馄饨一吃,不长痱子”的说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6-23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日(guǐ),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交叉配合60次,故称六十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是因为夏至以后夜短昼长,阳光接庚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
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