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是三伏,怎样计算三庚呢?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俗称夏至三庚便数伏。十天一伏。
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
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补充

什么叫“三庚”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集锦

参考资料:bbs.cqzg.cn/thread-439448-1-1.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5

从夏至开始,计算到第三个名称里含有“庚”的日期,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开始的时候。

只要根据干支纪年法,就能够推算出入伏的时间了,也能够提前准备好进入伏天,做好保湿和补水工作。

三庚是中国的农历之中规定的三伏天已经开始了的一个标志。庚日之中的庚字的意思是甲天干、乙天干、丙天干、丁天干、戊天干、己天干、庚天干、辛天干、壬天干、癸天干这十个天干之中的第七个天干,庚日每十天可以重复一次,每隔十日会出现一个庚日。

由于每年的庚日时间不同,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不能够把10给整除,所以今年的庚日不一定是明年的庚日,所以说入伏的时间也不同,需要计算和判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三庚,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我国古代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出现时,为初伏第一天,第4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