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发挥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作用

如题所述

  孟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现阶段面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困难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企业须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做好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还需要我们高度把握和理解有效发挥群体和个体活动的重要性。  1.个体与群体的含义  个体是在群体、组织的环境中工作的。企业政工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非常重要。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的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人组成。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是连接个体和组织中间环节,这里所说的群体即部门、小组、班组或某一独立的动作单位。  2.群体行为(1)行为规范  群体的行为规范是用来评估群体内每一成员行为的标准。这一行为规范可以是写出来的,也可以是没有写出来的,并且是大家普遍同意的,只要是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理解这一规范,那么这种规范就会对群体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深层的心理因素,它可以将群体中的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度。较高的群体凝聚力可以使员工稳定,并形成一种很强的激励效果,从而使得群体内的成员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  (3)依赖思想  群体中的某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依赖过大,从而很少为群体贡献自己的能力、时间和资源,这样会极大程度地降低群体的整体效率。因此将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头上是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方法。如果从另外一角度来理解的话,就是由于规范的存在和要求遵守规范的压力,导致员工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产生程度降低会影响和降低整个群体的工作效率。  (4)个人的迷失  3.群体形成  有效群体形成需要的三个要成员间的相互关系(成员间的信任、成员间的和谐共处和安全感)、工作任务(群体的目标、使命和具体的工作)和领导(由谁负责、由谁具体做)。另外,群体的组建需要考虑群体成员在技术上的互补和角色上的多样性,从而通过发挥其成员间的协同作用来发挥群体的增效作用。在角色方面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不同角色的作用:发起者(对群体目标提出设想或改进方法的成员),信息提供者(提供权威性事实和概括性信息以解决问题的成员),协调者(协调群体内部矛盾,缓和群体内部紧张气氛的成员),传达者(善于倾听、鼓励群体成员发言,并促群体决策实施全过程的成员)和评价者(对群体内建议的现实性、积极性和具体步骤做出评价或提出疑问的成员)。  4.群体的发展  (1)相互接受阶段  群体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群体成员间互相接受。在这个阶段,群体的重点是提高群体成员间实际关系,即建立相互信任的、互相接受的充满情感的人际关系。  (2)决策  (3)激励和承诺  (4)控制与责罚  发展到第四阶段的群众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群体,在这一阶段,群体有明确的使命和目标,有被群体中每位成员所理解的群体行为规范,较高的凝聚力和清晰意识的上下级关系。处于该阶段的群体根据群体每一位成员的行为表现,通过有效地利用责罚机制来控制群体中的成员。  5.充分认识群体与个体的特点  如果问你:1+1+1:?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等于3。但我们在讲到群体生产效益时,就会发现等号后面将是一个因具体情况而异的不定值。这里,我们且以两句日常的谚语来说明。第一句谚语是:“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那么,1+1+1就显然大于3。这时群体的力量要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这表现为一种群体的增力作用。第二句谚语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下1+1+1就等于零了。这时表现为一种群体的减力作用。群体构成后是产生增力还是减力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呢?  首先,要视活动的任务而定。从造一栋房子来说,一个人,即使是能工巧匠,也难独立完成。而十个人组成一个施工队,尽管成员的能力、技术、气力都参差不齐,但各取所长,就能较容易地造起一栋房子。这是因为工作的性质要求合作完成。现代化生产中许多工作都需要各种合作,其生产效率也远远超过个人单独工作效率的总和。  其次,从上述情况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活动任务的是否可分也会影响到群体活动的效率。换言之,如果一项群体合作的任务是可以分配到具体的个人的,那么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其最大潜能。要五个人解决十个问题,先让每个人各选自己最能胜任的二题去独自完成,然后五个人再把结果凑起来,这样的总体效果就远比五个人都独自完成十个题的效果好多了。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发挥特长,对群体的共同目标做出了最大贡献。农村中实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大大发挥了个体的生产积极性,而又提高了整个集体的总生产率。而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致命弊端就在于没有明确职责分工,干好干坏一个样,个体也就没有动力和压力去完成任务。在一个群体中,如果个人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就不易去担负这种责任,甚至会逃避这种责任。心理学家的实践表明,在一些反常情境中,如果个体单独在场很可能做出反应,但若他人在场,就会相互依赖较少做出反应,这也表明群体中往往有一种“责任分散”的现象。  其三,群体活动的效率还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一般来说,群体中如果有较高的凝聚力,每个成员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就能有较大的工作效率。个体在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会比单独时有更强的动机和激发起更多的智慧。另外,在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态度、观点都趋于一致,这样群体气氛就会表现出划一社会标准化现象。这种一致性,对于从事需要高度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的工作,能起到明显的增力作用,但对于需要尽可能发挥每个个体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工作来说,则可能产生一种阻止作用。因为标准化的压力大,就可能发生从众现象。尽管有人本来有独到的见解,但看到其他人员众口一词与自己不同,就悄悄地掩藏了自己的见解附和众人的观点。五十年代,美国创造学家奥斯奔曾提出一种“智力激励法”,他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消除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对任何一个人提出的任何新观念,先不做批评和挑剔,只能加以鼓励。这样,每个人都能不受拘束地抛出尽可能多的新观念,而且也能多方面地从别人的观念中得到启发。只是到最后才对这些观念进行选择和平价。据称,这种“智力激励法”比个人独自思考时能在相同时间内产生多两倍的新观念,也曾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6.结论  企业的政工工作应充分认识群体相关含义,有效地发挥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作用,为企业建立高效的团队服务,高效团队的建立需要有不错的内部环境。首先,团队的队员是主动地组合到一起而不是被动地组合在一起,团队应当拥有相当的权利来规划工作而不是依赖经理的安排。团队成员应当有同舟共济的心理并进行直接的相互的交流。高效团队应当两功能,其一是成功地完成工作,另一项是使团体成员感到满意并能体会到一种团队精神的存在和个人的成就感。  (作者单位:甘肃省城市房地产开发公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