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个体需求和群体安排的矛盾

如题所述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幼儿的兴趣、个性和环境影响着孩子不同的需求,所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解决或缓解孩子需求和集体安排之间的冲突,因人施教,让孩子在包容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张扬个性。
关键词:处理个体需求群体安排矛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应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显然,教育是灵活的,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语言和行动,每个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行走在孩子的世界里,精心的安排孩子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环节……在集体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有个别孩子专注于他处,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予理睬;或者有不同的看法,不愿继续参加活动,导致活动无法按照原计划完成;或者违背活动常规游离于活动之外……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了解孩子的需求,有效、巧妙地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突发事件,促进孩子在集体教育环境中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游戏活动中的规则与自主的统一
孩子是独特的,孩子的兴趣、个性和环境影响着孩子不同的需求,当孩子的需求与集体活动安排发生冲突时,当孩子的活动超出了集体规则时,教师是继续支持孩子的自主发展,还是以集体规则强加制止?的确,如果十分强调遵守规则势必把孩子管得很死,孩子们也就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反过来过分强调自主,没有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记得以前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每次游戏前后老师都要指导孩子如何玩这组游戏,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当老师发现孩子们没收好玩具时,就会把孩子们叫到娃娃家周围,老师一边收一边问:“这些衣服应该放在哪儿呀?是不是放在衣柜里?记住了吗?”教师自问自答,孩子们机械记忆并简单回答:“是,记住了。”这样,老师在辛苦地一遍遍教给孩子怎样做的同时,剥夺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也只能被动的接受。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领会与贯彻,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处理规则与自主之间的关系上,我们是师生共同制定规则并通过评价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调动幼儿原有的活动经验,引导幼儿思考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一起制定活动规则,在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活动后,师生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种评价手段来不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小区》中,我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居住的小区,有绘画的,有建构的。这时,建构区的小朋友不小心,把新搭建一些楼房撞倒了,积木、花片散落一地,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没有当场用规则评价他们的行为,而是问他们:“你们准备在什么地方搭建游乐场?连个空地都没有。”孩子们使劲推动积木、花片想腾出个一块地方来,可是由于积木、花片太多,没办法,只好一块一块地将积木、花片收起来。于是,我在旁边悄悄地观察,正当他们好不容易把玩具挪开,空出一块地来搭建游乐场时,我提前发出了收玩具的信号。玩建构游戏的这组小朋友,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不高兴地说:“啊,这么快就收玩具了。我们还没搭好呢!”在评价时,我问他们:“你们今天为什么没搭成?”雯雯说:“因为积木、花片都堆在一起没地方搭了。”之橹说:“我们把积木、花片挪开,浪费了很多时间,就没有时间搭了。”我又问:“这种麻烦是谁造成的呀?”彤彤说:“是源源不小心把楼房撞倒了,要是他小心一点就不会了。”通过这样的互动,我巧妙地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自主地总结经验教训,体会一下不按规则活动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这样,也更强化了他们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当孩子们有了没有遵守活动规则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亲身体验之后,他们才会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同时,在每次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时,我组织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引导他们自主地制定应对的方法、活动的规则,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师生共同约定了活动的规则。这样比教师硬性规定或是师生置身活动之外而商定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利于幼儿操作,幼儿遵守起来也更自觉。
二、教学活动中的支持与引导的统一
随着时代的变化,幼儿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表达了幼儿是发展的主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到“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这充分表明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支持会增加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兴趣远离幼儿活动之外、当幼儿在活动中自以为是、异想天开……教师应怎样接纳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情感,科学、合理地引导幼儿参加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发展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还要知道在过程中何时介入讨论,何时协助解决疑难,何时将孩子的表达方式总结出来,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一味的支持,幼儿很容易做出一些令人头疼的举动。如:幼儿为了玩水而把盥洗室弄得一塌糊涂,为了挤上前去看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而把花瓶打碎了等等。碰到这些情况,教师是继续地支持还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加以引导呢?如何在引导中体现对幼儿的支持?如何准确把握好支持与引导的度呢?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小兔跳》时,小朋友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非常兴奋,刚刚开始玩《小兔跳》的游戏一下子砸了,孩子们的心思一下转移到蝴蝶上,有的在追逐着,有的在认真地观察,有的在数蝴蝶的数量。面对幼儿需求和教学需求的冲突,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引导“小兔子”跳着去找蝴蝶朋友,并看看蝴蝶是怎样飞的?长得怎样?……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在议论,并提了许多问题:“蝴蝶是怎么来的?”“蝴蝶为什么这么漂亮?……当发现幼儿对蝴蝶如此兴趣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都来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抓住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生成活动主题“美丽的蝴蝶”。
然后师生一起收集有关蝴蝶的实物、资料和信息,并请家长帮忙一起收集资料。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尝试,以各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周围世界更为深刻理解的需要。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支持中引导幼儿的素质得到整体的发展;在引导中扬长避短,体现出对幼儿的个性、闪光点的支持和鼓励。
三、生活中的支持与控制的统一
1、在幼儿的需求上要关心但不能袒护。
幼儿是自主能力较弱的群体,教师对幼儿所关注的任何事物给予关心,都是必要的。但这种关心,应当出于公正,而不能存有偏心和私心。在一次午睡时,我看幼儿基本睡着了,就到楼下去倒垃圾,当我爬上三楼楼梯时,突然听见卧室里叽叽喳喳的声音,我赶紧走到卧室一看,原来是平时很讨老师喜欢的铁儒小朋友正站在自己的床上开“演讲会”把大部分幼儿都给吵醒了,当时我并没有非常严厉的批评他,只是说了他几句。谁知过了几天,班里的一位爱捣蛋的幼儿也跟铁儒一样,睡醒了以后就在卧室里大声的说话、叫喊,当时我把他严厉的批评了一顿。这时,他边哭边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上次铁儒不批评我就得批评”这句话,我不禁心头一震,原来,跟我上次的不公平处理有关。那么教师应怎样做到公平、公正的关心幼儿而不袒护幼儿?应何准确把握好关心的度呢?
在关心幼儿需求上要注意防止三种现象。一种是因感情深浅而异;对同一单位的或父母与自身关系融洽的关心较多,而对“圈外人”漠不关心;一种是因有无“背景”而异,有的教师对“公子”、“千金”关怀备至,而对“平民子弟”不够尽心尽力等。这样是极不利于幼儿成长进步的,会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2、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要随和但不能随便。
幼儿做为一个弱势群体,它需要一个随和的环境供他们成长。平易近人的老师能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沟通,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并轻易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整天板着面孔、显出长辈的尊严,幼儿会觉得你高高在上,不好接近,造成人为的感情疏远。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一些不正当的要求,却不能随声附和,而要理直气壮地讲明道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幼儿有时犯错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心理与生理的原因还会交叉在一起。作为老师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幼儿是否错了,错在哪里?要根据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幼儿具体对待。其中,老师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幼儿的角度代其思考,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而不要总是以成人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样,将会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头脑和手脚,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处理问题的正确性和公正程度。对大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微妙问题,不能在幼儿面前随便议论。对幼儿的父母或幼儿的行为有看法,也不能在幼儿面前随便渲染或贬低。作为幼儿的教育者,过于随便,得到的是幼儿的不尊重,失去的是自身在幼儿眼中的威信,对幼儿教育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3、在对待幼儿的过错上要大度但不能大意。
作为幼儿教育者,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不与幼儿的过错斤斤计较。这是幼儿教育者最起码的一种风度。但也不能对此过于大意。因为幼儿对于事物的客观认知力和判断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所以对于不同性质的过错在处理上必须具体分析。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包容,或不问理由地批评,会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正在气头上时,做事很容易冲动,看问题也不大客观,等到事过之后冷静下来才发现当时很多想法都有失偏颇,说的话、做的事也不够理智。对待孩子也一样,有时恨其捣乱,觉得忍无可忍,但若能在当时克制一下,过后再找他谈话时,往往就会发现幼儿所犯的错误并非像原来所想的那么严重,而且也正是这样的延缓处理,才使师生双方都有了一个缓冲的余地,避免了因当时的矛盾激发而影响到师生关系和整体教育的气氛。
对某些无所谓的失误,幼儿教育者要照顾幼儿情绪,给予宽容;对某些无意识的过错,且影响较坏的,既要让幼儿不背思想包袱,又要搞好教育,防止再次发生;对于有意识的过错,且影响较坏的,要当场给予制止,及时进行批评指正,事后再进行宽慰,给幼儿一种“改过就是好孩子”的思想认识。对待幼儿的过错如果太大意,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给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很大隐患,切不可马马虎虎。
总之,要真正了解幼儿教育,就必须把握住它的度。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准确地把握幼儿教育,从而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一个正确的准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