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求解

如题所述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西文“教育”有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在西方,“教育”注重的是相对客观内容,是一种发现、挖掘、引导、固化和发展人的素质的活动。
汉语“教”字的意思,从“孝”引申和转义而来。“孝”本指子女放弃耕作照顾危病老人,转义为脱产教授课业的意思,还进一步演变出学生要“像侍奉父母那样尊崇老师”的含义。这是中国“教育”一词所特别重视的含义。“育”字从云从肉,“肉”指“人体”;“云”本义为“旋转聚合”,转义为“同化”,所以“育”指对世人进行同化的工作。在《说文解字》里,“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仅仅是偶尔的结合。“教育”成为一个双音节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废私塾,创办新式学校。
1905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科举制,颁布新学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转变。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教为本”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工业时代为社会分工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培养人才的需要,可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应试为本”。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交锋,实质就是选人制度和如何实施真正的教育的交锋。现在教育要走向“现代化”,恐怕首要的,最基本的还得是恢复教育的本质,崇尚“以学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发展。
“个性”是个心理学术语,是个内容繁多、层次复杂的概念。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思想和行为的个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这个概念把个性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统一了起来,说明了个性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还强调了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还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我国心理学界多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的个性定义,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个性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倾向制约下构成的整体。因而把个性定义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通常,一谈到人性和个性,文化和教育,就会使人联想到普通国民素质不济、境界不高的问题。比如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和个人行为时,诸如描绘国人随地吐痰、上车不排队、满口脏话、公共场所抽烟等不卫生不文明的文字,早已是屡见不鲜。我曾想,此类事情虽然不能张显国人的光辉形象,也算是某些国人的习惯或者个性吧!如果“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的观点里也包括了上述内容的话,教育罪莫大焉!
有人出语惊人地说,这不是教育的问题,是文化的毛病。在传统观念里,朝廷等于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要求子民“忠”;家庭重如天,有“三刚”和“五常”,所以规范儿女“孝”。对于“廷”和“庭”之间的辽阔地带,诸如道路、广场、车船,或者现代的学校、工厂、社区、商场、医院等等地方,中华文化少有关注、论述和规范。总不至于要人忠于自然,孝敬社会吧?所以自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教,无非是以“庭”或“廷”为坐标而推己及人的演绎罢了。一旦有所离开,个人的行为就开始有些混乱了。今天,国人对
公共空间的陌生、麻木和践踏改观不巨,
也算有其历史原因吧。
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教育与文化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功能。个性是人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因此社会需要教育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人形成群体,群体形成组织,组织构成社会。人个性中的普遍的“共性”的内容构成了社会的需要。反过来,社会又通过总结和规范这些“共性”,形成了社会文化,并且把能够促进和谐的“共性”变成社会理想与追求。个性与共性同等重要,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我还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该从国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卫生和文明习惯的建设和维护这个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共性”开始。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明晰教育的本质,还要有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前程!参考资料1、《陌生的公共空间》余秋雨2、《个性心理学》[英]丹尼尔?内特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2
1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可以说,教育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了。对教育的专门化研究,从孔子到今天,也有几千年。但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仍然在发展变化着。对什么是教育,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社会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各种回答的差异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社会一方面对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新形式又层出不穷。电视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发展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还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验。虽然,我们至今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还没有统一起来,但不同形式的教育,不同目标的教学实验,都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 1985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邻近属是活动,而描述活动效果所具有的特殊性是种差。定义虽然具有合理的逻辑形式,但对活动特殊性的界定却不够严谨,致使定义中存在含糊不清的地方。 活动效果的特殊性用“增进”和“影响”这两个动词描述界定。“增进”是增加和促进的意思,指对人的思想或行动起正面作用。这个界定词说明,教育活动的效果是要对人的知识和技能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学生参加了教育活动,知识和技能就会提高。尽管提高的程度和提高的速度可能各有不同,有的学生会提高得快一点,认识得深一点,另一些接受相同教育的学生,则可能提高得慢一点,认识得肤浅一点。但只要受过教育,学生的知识或技能就会正增长,不会负增长。 “影响”这个词意思与“增进”相近,都是指有目的地、有意图地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实施作用。当然,“影响”的作用与“增进”的作用不同。“增进”的作用是单向正面的,而“影响”的作用既可能是对人的正面促进,也可能是对人的负面阻碍。 就人的思想品德来说,与人的知识只有正增长的情况不同,参加教育活动既可能受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受反面的影响。学生既可能在学校里学好,也可能在学校里学坏。但学生只要是受到了影响,不论是好是坏,不论是正面的影响还是反面的影响,都是的教育效果。 可见,“增进”和“影响”这两个词都具有“影响”人的作用。所以,《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教育的定义概括起来说,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一些人按一定意图去影响另外一些人的活动。]
第2个回答  2013-11-01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4
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