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存在哪些局限?

如题所述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们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5、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7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第三,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3-01-07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有唯心主义之嫌)。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3)(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08
五四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范围小。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力求贯彻他的学术上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学术重镇。于是,蔡元培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了胡适、李大钊等不少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陈独秀就职北京大学后,也将《新青年》杂志迁至北大,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了该杂志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一方面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对青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运动的主要力量,而没有深入群众和广大工人阶级,以至于在五四运动初期的领导阶级任然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没能为广大群众及工人阶级所知。
(二)、过于偏激。这次运动的发起者们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没有认识到孔孟思想的优点,否认了事物两面性。新文化运动高举明主和科学两大旗帜,以进化论和人性解放为武器,猛烈抨击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推崇民主与科学。即是如此,不对传统伦理、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新的民主与科学观念就难以立足。因此,陈独秀认为,儒、道、佛三大“学说之为害”,是与“专制君主之流毒”与“统一之为害”共同造成国民“根性薄弱”的三个祸源。针对袁世凯时代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中尊崇孔教的条文,陈独秀认为“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因毁全国已有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后来易白沙、吴虞等人也纷纷对孔学进行了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有效思想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定位不对。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把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定为目标。但后期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实际上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仍是先前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斗争的继续和发展。这场启蒙运动依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倡导者们还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武库中提取兵器,但却表现出较之他们前辈更为猛烈和彻底的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喊出了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口号。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民主主义的启蒙运动,实质上还没有超越资产阶级的“新学”的范畴。但运动的倡导者表现出较之他们的前辈更为彻底得多的反对封建精神,因而使其运动具有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沉重地打击了旧思想、旧文化,加速了封建主义精神堡垒的瓦解。同时,这种“补课”决不仅仅是“继往”或“承先”,从而完成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未尽之业;它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开来”、“启后”的作用:只有彻底砸碎封建主义的精神侄桔,猛烈鞭挞愚昧和迷信,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才会造成革命精神的昂扬和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潮,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有其历史的局限,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分析,往往有悖于实事求是的准则,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无疑是不可磨灭的。它开启了国人的心智,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伟大启蒙运动一一是对它的确切的、科学的评价。
第4个回答  2013-01-07
对东西方文化片面的否定或肯定(认为外国的都是好的,中国的都是坏的,一度有人倡议废除汉字),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和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