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关系营销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关系营销策略?急~~如果答案有效一定加分~~人格担保!!

中国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不高,营销业绩不理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营销工作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据北京某公司1998年11月对国内五省301家中小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小企业认为市场营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居重要地位,但真正采用“依靠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改进产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只有21.9%,具有产品观念的占47.5%,销售观念的占30.6%。小企业只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科学的营销管理,企业的好业绩是不难获得的。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采取补缺营销策略,以避开与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中小企业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营销能力和管理水平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上不应人云亦云而应另辟蹊径,寻找市场的盲点,尤其是要避开与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一个有效的营销对策就是进行补缺市场营销,即企业通过深度的市场细分,把需求未满足或未充分满足而竞争又较小的补缺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然后集中全力为这个市场服务,通过专业化经营获得最大收益,为小企业带来无限生机。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可从以下领域寻找市场盲点即补缺市场:一是大企业尚未涉及的新兴市场领域,或大企业未曾进行过积极营销的局部区域;二是大企业不愿涉足的,被其视为鸡肋的批量小、品种多、零销微利的领域;三是市场需求变化大,竞争变化十分频繁,大企业不敢涉足的领域。寻找到适合企业经营的补缺市场后,中小企业就要针对顾客需要,为其提供有价值和特色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形成竞争优势,并逐步扩大顾客资源,把市场做大。

(二)采取共生营销策略,使企业做大做强。共生营销策略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享,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把市场做大,从而实现共赢的一种策略。这实际上是一种“配角”关系,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小企业的产品就成为大企业产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企业的市场也就成了小企业的市场。这样中小企业不必为订单、融资、销售而伤脑筋,而且可以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使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自己摆脱经营困境。

(三)小企业通过集群营销与同行竞争者的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联盟。这一策略是多家独立的中小企业,为了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信息交互方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联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共同分享由于集群营销带来的利益。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以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
我国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各省,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个区域集聚,形成了极大的竞争力。如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小镇——古镇,集聚着一大批专门生产灯饰产品的中小企业,到2001年这些企业的总产值达到了60亿元,出口额则为2.5亿美元。当然企业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企业集合,也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形成企业集群,它需要一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环境等为基础。

(四)重视关系营销,稳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关系营销是指企业为了建立和维持与顾客(包括消费者、中间商)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保持双赢局面,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开展的营销活动。企业在对发展新顾客投入相当精力和资源的同时,不应忽视与老顾客之间关系的维持。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与顾客建立起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旦顾客从企业获得了高度的满足,他们就能放心地购买企业的商品而不会被任何竞争对手挖走。关系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越牢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五)实施品牌战略,利用中小企业的优势战胜大企业。企业每时每刻都潜伏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奉献,优胜是暂时的,而劣汰是永恒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足市场,发挥优势,在品牌竞争中取胜,就需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合理的竞争策略。
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坚持质量为本原则。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对产品质量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以优异的质量创立品牌,参与竞争,树立品牌形象。只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才能创造消费信心,形成消费者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中小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追求的高质量必须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整体的高质量,它具体包括产品的功能、品质、款式、特色、包装、品牌、维修、安装、保证、运送等十多个要素。缺少或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产品质量应该是产品的核心、形式和附加的整体质量,而不能仅仅是产品的性能、寿命、安全等技术方面的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8
企业的外部环境指向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企业外的社会群体发生经济交往,进行利益交换。企业与外部环境发生的关系,主要分为三大块: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生态自然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也就是市场竞争中竞争主体之间的关系。虽然竞争对手永远不会心慈手软,但企业仍有必要保持与竞争对手间交往桥梁的畅通。当彼此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企业间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公开交战的潜在可能性。现代企业讲究的是“竞争合作达到多赢”,即竞合双赢。

企业与生态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关系。一项民意测验表明:中国74%的城市消费者表示拒绝使用有损环保的产品。杜邦化学公司总裁伍拉德说:“应该告诫那些故意无限期拖延面对环境问题的公司,社会不能容忍它。”大量使用氟利昂的MacMillan Bloedel公司一夜之间失去了5%的销售额,而那些保护环境措施积极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竞争优势。

企业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是影响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最主要关系,它实质上是微观和宏观对立统一的关系。企业本身是一个微观的主体,但其活动却是社会的。

企业的社会关系群体
社会群体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他们对某个企业的看法,决定了该企业声誉的好坏。企业为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必须加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同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包括客户、投资人、供货商、竞争对手、政府、新闻媒介与权威人士等。

(1)客户。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最重要方面是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客户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企业与社会关联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的社会声誉往往通过企业的产品品牌美誉度、企业信用度等等来体现。企业需要了解客户的想法,而客户需要了解企业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客户总是乐意与自己信任的企业交往,可信赖的双向交流是建立良好的、令人信任关系的基础。

(2)投资人。投资人需要了解企业的行为方式,而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不利情形,对投资人保持对企业将来的信念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双方需要长期的信息交流,以消除误解,保持信念。对国有企业来说,投资人是国家;对国企经营者来说,其重要的公关对象是政府首长以及国资管理部门。

(3)供货商。当企业对供货商以礼相待并做到互通商情时,他们就成了促进企业发展的同盟者,他们能够为企业提供竞争对手以及更为广泛的商界内部信息。

(4)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希望看到企业正在为公众利益而思考着、忙碌着,为政府排忧解难,分挑重担。因此,必须妥善地传递企业的良好决策,使政府在与企业交往中发现互利的因素。

(5)权威人士。许多大企业的公共关系名单中,少不了一群在企业感兴趣的业务范围里很有影响的权威人士,他们被尊称为顾问、专家、老法师,不仅学识丰富,而且新闻媒体往往征询并发表他们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了解企业,而企业更应该主动结识他们,善待他们,并保持着密切联系,主动提供企业信息。

(6)新闻传媒。媒体是企业与社会、客户(现有的和潜在的)、合作伙伴、政府主管部门等相关方面联系的纽带。当今世界,任何企业、任何人的事业成功,无不需要借助传媒的力量。自觉主动而目的明确地借助传媒之力,策划生动的新闻事件,是企业树立良好公共关系的一项基本功。许多企业“成也传媒,败也传媒”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无冕之王”新闻记者正当合法的采访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处理公共关系的规范,对所有员工进行训导,不卑不亢,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以诚相待,从而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

很明显,上述每一个群体,都有其各自的交往内容和期望值。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必须注意到:各社会群体既有自己台面上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也有台面下的无理甚至非法的期望。企业在处理公共关系过程中,像手执一把双刃剑,出手的方向和内容正确,可以在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有形价值;而一旦出手的方向和内容有所偏差和失误,就会反过来伤及企业自身。

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同度
企业是通过市场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三个环节:企业—市场—社会。在当今顾客导向的时代,顾客要求节节升高,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市场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必 须注意提高顾客满意度。许多企业在文化理念层面都是首先抓住市场这个中介,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海尔的(对消费者、对社会)“真诚到永远”,TCL的“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金蝶软件的“帮助顾客成功”等理念都着眼于市场认同度。房地产企业复地集团的品牌口号从原来的“创造优质空间”修正为“共创理想空间”,将品牌努力的重点定位在与客户携手“共创”上,反映了对客户需求的尊重。

为了达到社会认同的目标,领先的企业精心打造中间环节——市场,选择了顾客满意度战略:

(1)确立“从客户利益出发”和“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旧的经营理念“盈利是企业的唯一目标”,往往会形成一种以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文化,企业各种资源全部围绕着企业如何获取更多利润而配置,为获利而自觉不自觉地损害着客户利益,导致客户对该企业的满意度、认可度普遍偏低,老客户不断流失,而开发新客户的成本又很大,最终使企业的利益受损。现在提出“客户导向”,就是要让经营者和员工们理解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保持住企业的老客户,不断拓展新客户,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理念的贯彻与顾客满意度测定。只有让每一位员工都理解了这一企业理念,才能使理念得以贯彻。“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确立后,培训是让企业迅速产生效益的有效途径。培训工作应主要集中在:理念讲解、新组织的运作方法、 客户沟通技巧等方面。要掌握顾客与公司的所有接触点,并针对每一个接触点来设定问题,调查员工是否具备使顾客满意自己公司产品或服务的理念,经过反复的检讨与确认,使这种理念深入整个企业。然后对顾客进行调查,参考调查结果,制订提高综合满意度的改善计划。

(3)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改善与改革产品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聚焦客户”的管理机制,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企业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工作部门实施,目标在于通过提供快速、周到、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通过优化面对客户的工作流程以减少引留客户的成本。重点在于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制订产品和服务的改善计划,然后付诸实行。将焦点关注于以客户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处境,使企业的每一个组织部门围绕着客户来协调运作。唯有将客户置于企业组织的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作为企业运营最大的目标,才能使企业面临新经济时代而立于不败之地。

(4)对实施的结果进行阶段性评估。建立“客户导向”经营机制,需要企业每位员工的配合。只有让每位员工都能在新的经营组织中运作自如,才能使经营组织产生最大效益。对计划实施后的顾客满意度进行定期的测定和评估,确认改善计划是否有效,不理想的部分继续加强或改变方法,已达到的目标则向新的项目挑战。如此反复进行, 以持续、有组织地提高综合满意度。

(5)建立“客户导向”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步骤,最终确立企业内重视顾客接触点的价值观和行动习惯,去除不符合“客户导向”的组织、制度与工作方法,企业文化体系由重视企业内部价值和能力,变革为重视以客户资源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由重视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变革为重视企业与客户、员工与客户的关系;由重视企业利润,变革为重视客户利益;由关注客户群体需求,变革为关注客户个性需求;由面向理性消费的经营思路,变革为面向情感消费的经营思路,等等。当然,这些企业文化的变革,并非全部是“顾此失彼”、“有你无我”的,有些新的文化观念,可以与旧有的文化传统兼容并蓄,只是在侧重点上向有利于客户关系资源利用方面倾斜,同时企业对于以客户关系为主的外部社会关系的重视,并不表明企业就此忽视内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新经济时代的事实证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

http://www.ithlj.com/Article/index.asp?ArticleID=16502

参考资料:http://www.ithlj.com/Article/index.asp?ArticleID=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