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自称朕?称皇后为梓潼?

如题所述

1、古代皇帝称“朕”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2、梓童,原为子童,最早来源于“小童”一词,“小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秦始皇灭六国后,就不愿称王,而称皇帝,以示尊贵,皇后也不能再沿称过去君夫人的各种称谓,但是事实上后来的皇后仍然沿袭前称。

南宋至元,程朱理学大盛,必然使话本作者及使用者十分谨慎,“小童”虽然有据,但似乎用“小”称皇后有不敬之嫌,于是以“子”取而代之,“小童”便衍化为“子童”。

“子”与“梓”中古声韵相同,且“梓”有以下诸训:《尚书大传》引商子曰:“梓者,子道也。”《诗·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陆机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故后来将子童改称其为梓童。

扩展资料:

“朕”一称呼在东亚汉字圈各国的使用:

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因为多数时间不是附属国,且自称天皇,所以自称“朕”。

朝鲜半岛为中国附属国,故而历代国王只能称“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称“朕”。

1897年朝鲜王国“升级”为大韩帝国,1910年灭亡前仅仅两代国君称“朕”。

越南国王对内称“大越皇帝”,对中国称“安南国王”,对内时自称“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朕

百度百科-梓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但是,这里要做二点说明:

第一,“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正像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尚书·汤誓>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或许有人说,《尚书·汤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会说话不算数”。许慎《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这些不都证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后世的“余”、“吾”、“我”吗?我们认为,今本《尚书·汤誓》已非原汁,难免被后人搀假。秦火以后,仅凭西汉儒家学者伏生口授,打上汉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许慎是东汉人,他对先秦词义的理解就更难确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例如《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