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说详细点,谢谢

这句话意思是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诗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描写了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该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而现代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全诗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白话文释义: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30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意是指战士之间的约定,曾经在一起发过誓,一同生死不分离,一起握紧双手,在战场上共赴生死,无畏死亡挑战,现代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爱情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想永远的拥有彼此,幸福的语言总是不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决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每个在爱中的人都想听到的话语,它朴实却深沉,真正能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很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所包含的爱情观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是当你伤心时,有人陪你哭泣。当是开心时,有人比你更开心。当你幸福时,他静静的陪在你身旁。这是人类对于爱情的伟大创造,是对永恒的完美诠释。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应该是两个老人手挽着手,一起看日落,看风景。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霜,度过了所有的美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幸福的状态,也是对爱情的决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2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执子之手,是对一个人的完全信任,是真挚爱情的流露。因为深爱。因为深信,所以愿意将自己一生的幸福托付给他。并坚信,他一定会给自己幸福,自己也一定会十分的幸福的度过一生。因为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因为彼此信任。 望采纳啊
第4个回答  2018-10-30

“我要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到老”。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描写了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该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而现代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扩展资料: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约定!根据《毛诗正义》这句话是两个士兵之间的约定,“子”在这里没有老婆的意思,主要指男子或者有地位的人。

山盟海誓说”实际上出现非常之晚,是当代学者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提出,尽管言之凿凿,可纵观《击鼓》一诗,描写的的确是战斗场面,两相比较,似乎“毛诗”和“郑笺”稍稍靠谱些。

不管谁靠谱,至少写什么唐穿、宋穿的千万别让男主、女主对唱这段“情歌”,那时候的人可是只知道毛诗、郑笺,不知道《管锥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