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读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

释义:离别时牵着你的手,一起白头到老此生才算完整。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现代成语多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出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扩展资料

还有哪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现今多用来赞颂老师为了学生无私奉献、牺牲自己的伟大品质。

2好读书,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句话的本意是描写陶渊明很喜欢读书,可他不像别人一样是为了学到什么才喜欢读书,只把读书当作消遣、自娱的一种方式,不追求过分的解释、理解。现今多含贬义,用来形容一个人用心不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0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出处: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文白话释义: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至今为世人所传诵,几乎成为了成语或习语。该诗叙述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国风·邶风·击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30

“我要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到老”。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描写了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该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而现代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扩展资料: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约定!根据《毛诗正义》这句话是两个士兵之间的约定,“子”在这里没有老婆的意思,主要指男子或者有地位的人。

山盟海誓说”实际上出现非常之晚,是当代学者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提出,尽管言之凿凿,可纵观《击鼓》一诗,描写的的确是战斗场面,两相比较,似乎“毛诗”和“郑笺”稍稍靠谱些。

不管谁靠谱,至少写什么唐穿、宋穿的千万别让男主、女主对唱这段“情歌”,那时候的人可是只知道毛诗、郑笺,不知道《管锥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8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今生拉着你的手永结美好,与你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文解释】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觅?到(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词语解释】

[1] 镗:tang,击鼓的声音,象声词。踊跃:跳跃刺杀的样子。 兵:兵器,刀剑。

[2] 土、城:名词作动词,垒土砌墙和修筑城池的意思。 国、漕:“国”的本义是城邑,后来既指城市也指国家,这里指国都或大城市,指国家也说得通;“漕”是当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边的滑县境内。

[3] 从:跟随。 孙子仲:当时将军的名字。 平:调和。

[4] 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不让我回家的意思;“以”通“与”(yǔ),动词,,给予,授以,予以。注意古代汉语语法中,“否定副词+动宾词组”,动词的宾语一律前置以示强调,如“时不待我”当作“时不我待”,以次类推。

[5] 爰:“于何”的合音,在哪里的意思。 居:停留。 处:住宿。丧:丢失。

[6] 于以:于何,在哪里的意思,表疑问。

[7]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成说:订立誓约。

[8] 于嗟:吁嗟,叹词。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 活:通“佸”,相聚。

[9] 洵:远,遥远。 信:守约,指不能自己信守“与子偕老”的誓言。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至今为世人所传诵,几乎成为了成语或习语。该诗叙述了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27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挽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变老。这两句诗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外,这原先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写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

扩展资料: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击鼓》,作者佚名。全诗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其译文如下:

击鼓的声音震响,兵将奋勇操练。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不允许我回家,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