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立时间和创始人!

如题所述

佛教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被创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比罗卫城,是净饭王的长子。他在青年时期就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痛感人世苦难深重,变幻无常,努力寻求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历时6年,终于得道成佛。之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的思想,逐渐拥有众多信徒,进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扩展资料:

1、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2、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圣者”。“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称为“释尊”或“佛陀”。

乔达摩(Gotama;Gautama)又译“瞿昙”,义为“纯淑”、“地最胜”。传统上认为这是他的族姓;也有认为是其母族姓,其姨母是拘利族瞿昙姓之女,此外舍利子、满慈子、迦旃延子等都以母之姓来称呼,说明当时有名字包含母亲姓名的习俗。佛的堂弟提婆达多也曾自称和佛都是“母族成就”。

悉达多(Siddhāttha;Siddhārtha)又作“悉达”、“悉陀”、“悉多頞他”等,义译有“财吉”、“成利”、“一切义成”等。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在俗家时的本名;也有认为是后人的假托。《佛所行赞》说,其父净饭王发愿“一切达成,国富力强”,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参考资料:佛教-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释迦牟尼-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1

释迦摩尼对佛教的贡献,既重要又巨大。他创立了佛教,向弟子和皈依者教授了教义。

释迦摩尼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一般认为生卒年月为公元前566~前486,是古代释迦族的王子,在今天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地方。

对于世界,他提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法,我理解就是不要太执着于表面的东西。

对于社会,他认为众生平等,所以我们要慈悲为怀,爱惜花花草草,小猫小狗。

个人修行,他要求走中间路线,不能由着欲望放纵怠慢,也不要搞无谓的苦修。

还有四圣谛、八正道等等。

他去世前对弟子说,我走了后,你们要以自己为岛屿,以正法为指引。

他被人们尊称为佛陀,梵语意思是"悟者"

这些人都不慕荣华,以出世求解脱为目标,放弃原来的尊贵生活,穿着破布乱衫,以稀粥为主食,拒绝荤腥,行走在苍茫的印度大地,所到之处,能容下人的屋檐、树下、或者狂野的草堆上,都是栖身之所。

一个化缘用的钵,吃遍千家饭,没有物欲的比较,没有烦恼的缠绕、更没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处理解决,活的是潇洒而满足,人生的痛苦抛之脑后,幸福却是很简单。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求大道,这是古印度僧侣的真实生活。

按理说,古印度的佛门弟子大多出身显赫,想建一个寺庙,想借助政权推广佛教,这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但皈依佛门的僧人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远离了喧闹的政权,和自己的出身门第,政权瓜葛一笔结清,从此在无来往。

古印度的佛教认为,“天下多道,此中王法最大,佛道为至上道。”也就说佛教比王道都要高一等。

据记载,古印度佛教明文规定,王公大臣见到佛陀都需要除去冠冕,乃至五体投地的跪拜。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佛教在印度公元前六世纪被创建。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6年。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比罗卫城,是净饭王的长子。他在青年时期就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痛感人世苦难深重,变幻无常,努力寻求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历时6年,终于得道成佛。之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的思想,逐渐拥有众多信徒,进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18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岁。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4个回答  2021-02-17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