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北航走出的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

感觉航空航天系统的很多知名专家都毕业或任教于北航,可以介绍下吗?

09年入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航空老博士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说一个不是从北航走出来但是和北航渊源颇深的航空航天泰斗级人物吧。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先行者,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最高奖赏,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是长期关注北航发展的老朋友,也是给予北航极大支持与指导的老师,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钱学森与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创始人陆士嘉院士是自幼相识的至交,两人又同为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和陆士嘉经常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陆士嘉后来在北京航空学院建立空气动力学专业,也离不开钱学森的大力支持。钱学森关心航空教育和北航的整体发展,多次给北航教师作报告,指导科学发展方向。在北航第一届、第二届科学讨论会上,钱学森分别作了《航空技术展望》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专与广、远与近、易与难等问题》的报告;在北京航空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钱学森亲笔题词祝贺。

钱学森关心北航的学科建设。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在北航创建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专业。后来,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学科一直把钱学森的名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作为本学科座右铭。钱学森也关心北航的科研成果。在1958年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钱学森以及六位元帅参观了北航的科技成果展示,赞誉北航的型号研制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开拓发展做出了重要探索和贡献。

P.S 北航学院路校区的图书馆前,至今仍屹立着钱老的塑像。那是经钱老夫妇的同意,北航建造的全国首个钱学森全身塑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1

在北航待了四年,虽然读的不是航空航天专业,但是也耳濡目染很多航空航天领域来自北航的大佬的事迹。下面我分航空航天两部分来介绍几位从北航走出的领军人物。

    航空领域

唐长红院士

现任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副院长。新型“飞豹”“歼轰7A”总设计师,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近来有消息称已任“轰-20”总设计师。唐院士硕士毕业于北航,也可谓是北航走出的一位航空领域的领军人物了~

孙聪院士

孙院士本硕博均是北航土著,曾任中国第一个舰载机型号“歼-15”的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他带领研制团队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创新,坚持不懈地攻坚克难,在多型装备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军作用,可谓是领军人物。

    航天领域

戚发轫院士

戚院士毕业于北航的前身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工作后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等职,目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在导弹型号领域,戚院士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还有“东风”二号,“东风”四号,“长征”一号的设计研制工作。在卫星领域,戚院士参与研发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载人飞船领域,戚院士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看到这些功绩,戚院士真可谓是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

李东

李东本科毕业于北航,是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总设计师。 在北航读了四年本科、一年研究生基础课,之后李东就来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了整整25年。这25年时间里,有13年时间都是在研制“长征五号”。潜心研究,国之重器,也可谓是领军人物。

第2个回答  2019-05-12

北航即将毕业的老学姐来答~

学校近几年正在改革,大类招生将新入学的学生分成几个书院进行通识教育,这些书院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分别为士谔书院、士嘉书院、冯如书院、守锷书院、知行书院、致真书院。

有几个名字是由北航的建校元老命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几位大佬吧。

林士谔

林士谔先生是国际科学泰斗、北航八大建校元老之一,他的传奇经历放到今天仍然能令人称赞,26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发明了了“林氏法解高阶代数方程式,1952年来到北航作为飞机设备系的召集人,在钱学森的建议下,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陀螺惯导研究室,作为我国航空自动控制学科和脱落惯导的大师,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航空航天事业,写下“爱我中华,志在航天!是我们北航学子的榜样和楷模!

陆士嘉

陆士嘉女士大学期间自费留学至德国学习,后听闻日军侵华决定学习航空,她在咱三约见普朗特教授之后,终于成为普朗特的关门弟子,也是他的唯一中国学生、女学生、留学生。博士期间就解决了喷气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难题,1952年从清华大学来到北航任教,同样是北航建校元老,努力发展流体力学,这是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为中国力学学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陆士嘉女士最大的贡献就是作为航空航天的奠基人,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

屠守锷

屠守锷先生本科清华航空系,硕士麻省理工航空系,妥妥的学霸,在飞机制造厂作为工程师的经历,积累了大量航空航天方面的经验。抱着航空报国的思想,返回祖国,作为北航建校的教授,为北航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老先生主要的贡献是设计了我国的远程导弹,并且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战略的决策。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记得给我点个赞再走呀~

第3个回答  2019-05-06

北航四系14级本科生、18级硕士生,就介绍一下四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几位大佬好了。

北航建校于1952年,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建校伊始便有发动机系这个专业,现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建院60年来,为我国航空、航天、民航、能源等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航空推进领域的全部八名工程院院士均为学院的毕业生。(有点像打广告,就不多说了,因为北航每个专业都这么强)

那么给大家介绍一下仍在北航四系任教的陈懋章、刘大响两位院士吧。

陈懋章 男,1936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航空发动机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院士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和粘性流体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卓有建树,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专著《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前掠大小叶片压气机”于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某型航空发动机设计定型获航空报国金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进步奖。2008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作为四系的学生今日仍能不时看到或者听到陈院士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为学院的良好发展积极献策。

刘大响院士,四十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国家重点工程——高空模拟试车台建设中和国防科技关键技术预研中,主持完成数十项课题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和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编《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第七分册:进、排气装置)、《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等专著四部,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100余篇。

顺便安利一下,刘大响院士和陈光教授所著的《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一书对于想了解航空发动机基本知识的人来说算是一本极佳的科普书籍,介绍全面而浅显易懂

谢谢阅读,希望回答可以有所帮助。

第4个回答  2019-05-16

北航作为航空航天类特色院校,培养的航空航天人类才是不计其数的。每年的毕业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投身到我国各类航空航天院所,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其中不少人,逐渐从一线员工,慢慢成长为航空航天领域内的领导、领军人才。

这里举几个例子,先说航空领域

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以及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均为北航校友。这两位,一个搞军机,提高的我国的国防力量;一个搞民机,促进我国的民航发展。而他们搞的又都是前人没有搞过的。没有歼15,“辽宁号”航母就是一个移动的靶子;没有C919大飞机,我国的民航将一直依赖空客和波音的进口。

此外,还有飞豹、歼轰7A、运-20总师唐长红,轰6-H总师罗振国,直-九总师王希豹,“翼龙”无人机总师李屹东,中航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林左鸣等等,都有北航背景。

再来说说航天方面。

无论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还是长征五号大火箭,每次的重大航天发射,必然少不了北航校友的身影。比如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王永志,神舟一号至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都是北航校友。各个型号的总师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张表。

以北航这样背景的学校,航空航天领域的校友数都不数不过来。按照毕业后去院所工作的同学的描述,无论去到哪个航空航天类院所,都一定能够找到北航的校友在里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