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如题所述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1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第2个回答  2012-12-08
翻译文言文有很多必备的条件
1、要有足够的文言知识,文言文很多时候要逐字翻译,很多古今异义这需要你平日大量积累
2、要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要多练习,做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
第3个回答  2012-12-08
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翻译完后,自己读一下是否有些语句与我们平时讲话的顺序不同,若不同调换一下顺序即可,像这种句子一定为倒装句,这一般为考点,所以记住一定要调换顺序
第4个回答  2012-12-08
抓准虚词与实词的翻译,并且注意文言句式(如宾语后置句),再结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