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和贵人哪个位份高?

如题所述

嫔的位分高,嫔比贵人高一级。

嫔,古代妇女的统称,本义为帝王的女儿出嫁,亦是对妇人的美称,如:嫔妇(国中妇人有德行者);嫔德(妇德);嫔俪(指妻);嫔则(为妇的准则);嫔息(妻与子女)。历史上有八嫔临御,指“僖嫔、端嫔、穆嫔、熙嫔、道嫔、通嫔、襄嫔、静嫔”。

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是罕见的在不同朝代地位差别很大的妃嫔封号。东汉光武帝时始置,为最高位妃嫔称号,仅次于皇后。晋代,为三夫人其三,位于九嫔之上。后世朝代地位较低,清置贵人于嫔位之下,为妃嫔等级第五等。

扩展资料

嫔妃是一个通用术语,用来指所有皇帝的嫔妃。妃子的等级用来区分她们的地位和等级。不仅在古代中国,只要历史上有后宫制度的国家有君主,他们所有的妃子都可以被广泛地称为妃子。这种代词在东方国家经常使用。

在民间传说中,谈到皇帝的家庭生活,人们常说第三宫和第六院有72个妃子,或3000名靛蓝博物学家。简而言之,皇帝有许多妻妾。这些说法肯定有些道理。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权威,这种权威体现在各个方面。

为了满足皇帝无尽的欲望,也为了众多的子女和王位继承人的容易选择,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后妃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嫔晋为三夫人之一地位仍高。后世地位降低。

宋在才人之下。清制妃嫔自皇贵妃至嫔皆有定数,贵人位列诸妃嫔下,无定数,仅比常在、答应位高。

清朝灭亡后贵人位也随清朝灭亡消失后世,也把贵人当做对地位尊崇的人的尊称。有时也把贵人当做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的尊称。比如,常说“出门遇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指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6

经常看清宫戏的影迷应该都知道,古代宫中从高到低的位分依次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宫女。

因此,嫔比贵人高了一个等级,嫔的位份更高。

下面我们就来科普一下妃子的等级:

皇后,有掌管后宫的权利;

正一品的贵妃、淑妃、贤妃、德妃;从一品(地位在正一品正二品之间)的夫人;

正二品的妃(皇帝赐的字+妃,如李媛希叫希/媛妃);从二品有很多,主要是昭仪、淑媛等;

正三品的贵嫔;从三品的婕妤;

正四品的荣华;从四品的婉仪、顺仪等;

正五品的嫔;从五品的良媛、良娣等;

正六品的贵人;从六品的才人、美人;

正七品的常在;从七品的选侍;

正八品的采女;从八品的更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29
不谈其他朝代,以清朝为例。清朝自康熙朝后宫典制完善,自正宫皇后以下设置皇贵妃1位、贵妃2位、妃4位、嫔6位,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可见嫔、贵人分别为后宫第五、第六等级。
其中嫔位以上为后宫主位,赐封号,有定额,有定制冠服可参加重大礼仪活动,其礼仪待遇高过公主、亲王福晋等女眷,可说是皇家认可的皇帝侧室,地位较高。正如皇帝的潜邸侧福晋,最低册封也是嫔位,居一宫主位,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点体面。
贵人以下则是低阶妾室,一般没有封号,没有定额,随各宫主位居住,生活待遇不高,特别是没有冠服,不能参加重大礼仪活动,相当于没有身份地位参与皇室活动。贵人只差嫔一级,出身好的秀女多从贵人做起,以后也容易晋封嫔位。也有少量受喜爱的秀女的直接从嫔位做起。
清朝后宫嫔高贵人一级,作为主位嫔是后宫女子身份的转折点,贵人晋封嫔可以说是每一个贵人最高兴的,等于步入正式妃嫔行列,以后的生活也有一定保障。
乾隆朝许多默默无闻的低阶妃嫔就是这样熬日子。婉贵妃陈氏当了四十六年婉嫔,乾隆五十九年封婉妃,长寿在嘉庆六年封婉贵太妃,默默不得志至少一直是嫔位,以主位身份生活且晋封妃、贵妃,很不错了。恭嫔林氏当了四十多年的林贵人,乾隆五十九年封恭嫔,嘉庆年间去世未有尊封,不过好在等到了封嫔的日子,成了主位,也算有点安慰。鄂贵人西林觉罗氏当了四十多年常在,乾隆五十九年封鄂贵人,嘉庆年间去世未有尊封,一辈子也没捞到一个主位,仅是贵人身份也是挺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