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如题所述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思想来源而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另一个是中国古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其中受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的影响较大。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结局,不但是中国认识西方器物文明之始,同时也是认识西方制度文明之始。中国人最早认识到的民主,就是在1840年之后传播进来的。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40至50年代,这是近代民主思潮的酝酿时期。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面前丧权辱国,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为了寻求就国救民的道路,一些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开始把西方的民主制度介绍进中国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人,他们分别编写完成了《四洲志》、《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三部向中国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著作。在这三部著作里,他们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一、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英美等国的议会组织及其职能;
二、称颂英美等国“国事决于公议”的多数制民主原则;
三、强调法律在西方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很明显,这批人都对西方民主政治持积极的态度,但基本上只是现象的粗略描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之所以会关注到政治制度,是因为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问题只是随着“师夷”之船坚炮利而顺带进入他们的视野。这也决定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他们的赞扬态度并非是建立在对民主制度本身的切实认识之上的。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他们在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也没有明确号召效法西方民主,因此,他们的介绍并不反映他们本身具有民主思想。但是,他们毕竟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以及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好感,却影响了更多的中国人,为后人进一步接触西方政治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这是民主思想的萌芽阶段。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一些有识之士更加迫切的感到有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必要。他们不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有了较多的介绍和评论,还开始对西方的民主思想进行了少量的介绍和宣传,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渐形成了对若干民主问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韬和观应。郑观应最早提出变专制制度为议会制度的要求,他1875年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他还《盛世危言》中专门有介绍和评论议院的篇章,明确指出了议会制度是西方的根本之一。稍后王韬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在对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介绍和宣传的过程中,早期改良思想家和一些接触西方社会较多的官员,开始对若干民主问题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出现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当时人们在若干民主问题上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张君民共主。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君民共主”乃是对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的一种初步认识,他们的“君民共主”实际上是介于君主制度和民主制度之间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与民主范畴的君主立宪制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他们并不完全赞同民主,并不主张本质上抛弃君主制度,排斥民主共和制度,主张保留君主一定的决策权力。可见,他们主张的君民共主,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希望对现有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改良。
二、主张设立议院。早期改革派关于议院的设计,是早期改革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议院方案,是近代中国人由民主的认识开始向实践转变的重要一环。但是,他们对西方民主议会制度还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的议会设想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西方近代议会是西方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但早期改革派思想家中的民主政治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因此在儒家尊君思想基础上很难设想出真正的民主的议会制度;其次,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运作原理认识不足,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是以各权力部门之间的有效制衡为条件的,而早期改革派设计的议院,与分权制衡的原则几乎没有关系;最后,他们对议会的功能不甚了解,西方议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和监督行政,而早期改革派设计的议院,对议会的这些职权都缺乏明确的论述。因此,早期改革派议院设想的基本精神,仍是要维护皇权尊严。说到底,只有类似于君主立宪的形式,而缺乏君主立宪的实质精神。

第三阶段是戊戌维新时期,这是民主思想的产生时期。维新派反省甲午战败的原因,把民权思想的薄弱视为国家羸弱之源。所以,维新派把兴民权作为救衰起弊的思想武器,提出政治改革“当以兴民权为真际”,“今之策中国者必曰民权,”
把中国民族救亡与自强的希望寄托在民权思想之上。然而他们的民权思想并不是彻底的民权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了自由、平等、民权思想,但没有将民约论贯彻到底,没有逻辑地得出推翻清朝专制的结论。另外,维新派还要求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戊戌改良派对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认为中国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仿照西方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他们否定了君主专制,比早期改革派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却回避了君主立宪的问题。另外,他们还主张通过改良的道路使中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他们认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朝统治者应该依据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国逐渐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以上的思想表明,戊戌改良派不仅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而且在结合变法自强的要求中,对一些重要的民主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兴民权”思想,开国会、立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都具有了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性质。然而,戊戌改良派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政治的改革,并没有对民主问题在理论上作更进一步的阐发;从他们维新变法的实践来看,他们又都回避了在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中强调过的君主立宪制度的问题,这反应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反封建的不彻底。但戊戌变法毕竟是一次具有君主立宪色彩的政治改革尝试,民主意识在维新思想的裹挟中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戊戌时期实现了中国民主思想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维新思想家第一次在观念层面上初步揭示了民权、平等、自由思想的含义,这是中国近代民权思想的真正发端。

第四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阶段。1903年以后,革命取代改良上升到思想界的主导地位,近代民主思想也基本成熟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继续进行着努力的探索和奋斗。清末立宪派掀起了立宪运动,要求迅速实行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则进一步提出了三民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立宪派是以君主立宪政治政体为共同理想,采取一致的行动,为实现宪政而奋斗的具有政党性质的派别,是清末立宪活动的主体。立宪派具有明确的改革意识和改革目标。在预备立宪期间,立宪以改革政体为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刚刚从地主、官僚、富商转化而来的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带有地主和资本家两种不同属性。一方面,他们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矛盾,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传播民主议会观念、制度的活动,对瓦解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封建势力、旧次序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立宪派的君主立宪方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民主制度三权分立的原则,比较以前君民共主的要求进步得多。但该方案依旧反应出对君主制度的妥协,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革命民主思想和民主共和方案之后,已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

革命派的民主思想是以提出民主共和国方案为其主要特征和最大特色的。孙中山认为,只有民主政治制度,才可奠立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他一再强调,参加革命者万不可存丝毫的皇帝思想,一定要以民主共和为唯一目标。在辛亥革命的推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努力下,这一时期革命派的民主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他们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打倒君主专制,夺回人民的自由权利,实行民主共和。
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把握了主权在民的本质。这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民的权力和对国家性质的确定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在《临时约法》中,人民自由权力的内容进一步具体明确化,说明革命派对民主制度下个人自由权力的认识已经很深入了。
不过,革命派的民主理论虽然较改良派远为彻底、完善,但他们在宣传上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片面性。作为民主革命,核心的东西应该是民权主义,但革命党人却把民族放在了第一位。他们对民主启蒙的片面性的忽视,使革命派在开民智方面进展缓慢,民主革命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被理解为简单的“排满”和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组织形式,这使得民主思想的彻底性大打折扣;另外,革命派提出的民主共和的方案理想色彩太浓,照搬西方模式太多从而导致难以切实实施。但辛亥革命还是在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推广上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巨大作用: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一下特征:
一、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基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认识的发展。人们提出的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精神。
二、清末民初民主思想的重点在于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而关于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是伴随着对民主制度探索的需要而出现的。这一点与西方从先追求个性解放、倡导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蒙,再到议会民主制度的主张和设计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
三、清末民初民主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救亡图强要求的结果。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萌芽、产生、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对民主每一次认识的进步,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式刺激的结果。因此,民主实际上是清末民初中国人从西方寻求到的一种救亡图强的方法和道路。

最终看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作为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因在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中国国情的不适应,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自身的局限性。这就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会出现民主思想的新格局的原因。在新民主主义民主思想出现后,两类民主思想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不断发展和演变,最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退出了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民主思想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8
近代民主思想正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逐步酝酿和产生的,但又不等于反帝反封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酝酿阶段: 甲午战争前后,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酝酿阶段。“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随后,魏源、梁廷楠、冯桂芬、洪仁玕等人纷纷向中国介绍英美的民主制度,开始考虑如何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的问题。其实,早在清代初年清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就出现了反民主的趋势。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清代六部尚书、侍郎都可单独向皇帝讲话,然而除此以外,不论什么人,又都不许向皇帝讲话。比起明代来,布衣也可直接向皇帝讲话,这相差就太远了。清制又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石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这三条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当西方人逐步走向民主、自由时,中国却一步一步沦为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致使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们猛烈地抨击清朝的制度,尤其是君主专制制度。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民主这一概念,并且部分知识分子是从总结明朝失败的原因、“反清复明”这一立场出发,抨击清代君主专制的。应该说,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一些民主因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起了铺垫作用。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民主思想才正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洪仁玕、冯桂芬。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介绍了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并“规劝洪秀全办事多与众人商量,不要独断”;从《资政新篇》我们可以看到,洪仁玕的主张,已经“开始联系现实,考虑如何解决君主专制所带来的弊端问题”;冯桂芬则指出,“中国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内政制度方面也有不如西方的地方”,可见,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已经开始从制度层面考虑中国与西方的差别问题。2、产生阶段: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阶段。这一时期,“中西政制的优劣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胆地提出了变专制制度为议会制度的要求。”郑观应最早提出这一要求,他在《易言》中写道: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故泰西政事,举国咸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稍后,王韬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事实上,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有关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乃至有关学习西方君主立宪、议会政治的种种议论,其关键盖出于求“通上下之情”。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变专制政体为历险政体的主张,“已经成为主张改革的人们的普遍要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洋务派中也出现了立宪思想,如郭嵩焘。他在出使英国以后,仔细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度,明确提出要师法西方的立国之本,即民选议院。在这一点上,与早期改良派的思想不谋而合。 总之,戊戌以前出现的种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议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西方近代民主,民主理论的核心“主权在民”、“以法律限制权力”等等,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介绍的西方近代新思想,同当时西方传教士偶尔传译的民主理念也相去甚远。譬如《万国公报》1875年6月12日就发表了传教士林乐知的《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告诉人们:“泰西各国所行诸大端,其中最关紧要而为是拔之基者,其治国之权属于人民,仍必出之于民,而究为民间所设也。”这篇文章已经说明,按照西方民主理论,人与人是平等的,主权在民。然而这篇文章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要从强大的专制主义传统中走出来,要摆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中国人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启蒙:不仅包括理论的移值,还需要实践的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民主、教育民众,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走向成熟。3、发展和成熟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亦即民主理论的早期实践阶段。这一时期民主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理论的发展与成熟。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将先前开设议院的议论作为政治口号正式提了出来,同时传播了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严复的《辟韩》,郑观应的《原君》,都剥去了帝王神圣的涂彩,把帝王从天上赶回了人间。这时的维新志士们坚决地要求废专制,开议院,兴民权,他们把拯救民族危亡的热忱,对民主制度的向往,集中地通过民权宣传表达出来;他们猛烈地批判君为臣纲的谬说,把君臣、君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们坚决地表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民权”,中国之政“当以兴民权为真际”。维新派开设议院的要求,与七八十年代郑、王德要求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戊戌变法是一场面对整个传统体制所提出的全面改革要求,是民主思潮高涨的产物。其有关召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已突破了专制主义的传统,虽然流产,但是,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第一次尝试。 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清政府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全失,革命思潮随之高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最早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孙中山,最早系统宣传这一方案的是邹容。这个方案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明确规定革命胜利后国家的民主性质,确立了人民的主权地位以及各种具体的民主权利,还提出了通过国民革命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在作者看来,这些都说明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大的发展,并“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本成熟”。 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民主实践,从戊戌变法到民国的建立,都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所有这些,都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状况与现实条件中去寻找原因。 4、转变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推动了中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学术界对这一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运动及之前的民主实践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在中国已是明日黄花,万难行通”,于是,“在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民主开始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又翻开了新的一章。”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民主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2个回答  2012-11-28
自由民主之精神-孙中山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