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德不良的小学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探究纠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实现帮助、引导、教育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目的。 [关键词] 不良品德 原因 简析 措施 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很多老师都进行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此,我也在自己从事的这几年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便于与同行磋商。
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
1.品德不良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品德不良的学生可以分为一下四种类型:顽固型、随流型、忏悔型、冲动型。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简析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a.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为方式行动,行为效果的好坏,都能及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 (六)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改变错误观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诱因的影响,引导他们与诱因断绝联系,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在矫正的初期,当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避开有关诱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旧病复发”。但根本的办法是使他们增强在面对各种诱因时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这样在新的动机和新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的时候,可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