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的等级制度,在称呼上有哪些具体划分和区别?

如题所述

主要区别就是等级不一样:

臣妾指妃以上(包括妃级的)级别的妃、贵妃、皇后等,在皇上、太后面前的自称或妃、贵妃、对皇后,以及比自己地位高的妃、后面前的自称。

嫔妾指贵人、答应等非嫔妃对皇帝及太后面前的自称。

本宫是指皇后和拥有独立宫殿的嫔妃,在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面前的的自称(古代皇宫并不是所有的妃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宫殿)。

扩展资料:

清朝后妃等级划分:

清朝后宫嫔妃品级划分制度的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一直到康熙年间才建立起了完备的后妃制度。清朝与明朝不同,后宫嫔妃讲究出身,她们根据出身民族的不同和出身嫡庶不同以及受宠程度不同作为等级划分的依据。

1、民族:清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满蒙联姻的国策,由于蒙古在清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蒙古贵族之女进如清朝后宫,或为皇后,或为嫔妃,从努尔哈赤时期到康熙年间,蒙古后妃在清朝后宫中的地为最高。

2、嫡庶:封建时代最讲究嫡庶之分。同样出身于一个家族,正室所生的嫡出女儿就可以作为别人的正室,可以作为皇家的皇后,然而妾室所生的庶出女儿只能给别人做妾,入宫也只能作为妃嫔。

3、受宠:很多入宫的女子经过自己的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逆袭的。相对于大量出身高贵的女子,很多出身不高的女子在出宫后凭借美丽的容貌、聪慧的头脑以及为皇家诞育大量子嗣而赢得了历代皇帝的宠爱,她们也因此得以晋封提拔,升为皇帝的高级嫔妃,乃至成为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7

一、臣妾: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

(西汉)孔安国的《尚书传》记载:“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译文:被奴役低贱的人,男的称为臣,女的称为妾。

(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译文:臣妾是用来称呼贫贱的男人和女人的。

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

二、嫔妾:

嫔妾是专指皇帝的侍妾。

(元)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天文志三》有载曰:“尾宿九星,为天子后宫,亦主后妃之位。上第一星,后也;次三星,夫人;次星,嫔妾也。”

译文:尾宿的九星是天子的后宫,也是后宫妃子的位置。最上面的第一颗星是皇后,下面的第三颗星是夫人,在下面一颗星是嫔妾。

据此,可以得知,嫔妾是指古时皇帝后宫品级中的九嫔及九嫔之下的侍妾,例如婕妤、美人、才人。

三、本宫:

本宫:古时候一宫之主的自称。

有三种情况可以称本宫。

1.皇后和拥有独立宫殿的嫔妃的自称(古代皇宫并不是所有的妃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宫殿)。

2.皇太子(皇太子居住在东宫,可以自称本宫)和成年的公主(公主在成年后,便拥有一座自己的宫殿,可以自称本宫)

3.武侠小说经常出现某某宫,而那个一宫之主,便可自称本宫(不分男女)。

本宫并非只是女性专有的自称,男性也可以自称本宫。

扩展资料:

清朝嫔妃的等级划分:

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臣妾

百度百科-嫔妾

百度百科-本宫

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第2个回答  2019-09-17
“臣妾”是对皇上以及太后的自称,一般是妃、皇后。“嫔妾”是低级妃嫔的自称,还是在皇上和太后面前。“本宫”是后宫除太后和低级嫔妃外对奴才或比自己位低的自称。
第3个回答  2019-09-17
臣妾是对皇上或者太后自称的,含等级卑微之意。
嫔妾则更加低一等。
本宫则是对比自己等级低的人说的。
第4个回答  2019-09-17
臣妾 是大臣的老婆的自称。 嫔妾 是皇帝后宫妃子的自称,本宫是皇后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