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人以某种文学理论方法为工具,对“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进行文本分析

要求:1、文本分析;2、字数100以上。
给大家举个例子:傅浩先生为叶芝《当你年老时》做的文本分析。
“……第一种读法:形式主义的文本细读。只聚焦于文本本身而不及其余,认为文本是自足的客体,其意义全在于构成文本的元素,文本之外的因素甚至作者的原意都与文本无关,因而无助于对文本的理解……第三种读法:互文研究的将货比货。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与有关文本做比较,找出所讨论的文本受影响的事实和方式,并对其相对于有关文本的异同和效果做出评判……第四种读法:心理分析的以心度腹……”(原文见《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p91-94“《当你年老时》:5种读法” )

卖炭翁心忧者,炭贱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太白的“捶碎黄鹤楼”,固然豪放,千古绝唱,就有如大家改过的对联,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神韵大有进境,然答非所问,于卖炭翁无益。门径尚若未得,何来登堂入室之论。
我的本意,是希望有人对我写的一幅对联做一下文本分析。无奈朋友们总是热衷于把我的平庸之作改写成旷世文章,却往往忽略了我的本意——文本分析。明明我写的是麻雀,大家非要把它变成孔雀。麻雀就不能登大雅之堂了?倘若文本分析只为孔雀服务,只是用来分析大师文章的,比如这篇《静夜思》,那么我们的文学理论事业就只能期待故纸堆的死灰复燃了。但我搬出先贤的孔雀来实属无奈之举,免得大家又拿起美容的刀——这里需要的是解剖的刀。

记得当初朱光潜先生在文章里说,研究文学理论目前还只是外国文学专业的副业,希望这种局面在将来能够有所改变。可惜的是,从许多朋友的刀法来看,我们的文学理论普及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我真诚的希望热心的您,为这篇《静夜思》做一段文本分析,以供偶学习瞻仰之用。

《李白<静夜思>的文本分析》

首先声明,我只高中文凭,小子妄言,以博奚落,聊以解闷。
你所引傅浩析叶芝之法,只列3种,不见原文,以管窥豹,似乎傅先生对文艺理论研究得还不是很通透。我仅以我所涉猎尝议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形式主义的文本分析(拆楼现砖瓦又重建的形式拆解)
《静夜思》涉及映像或曰诗的客体有:
床、明月、月光、霜、(举)头、(低)头、故乡
主体是诗人。涉及的主体动作有:
举(头)低(头)、望(月)、思(故乡);
涉及的主体的情绪有:
“疑”“思”。
(静夜苦长寝难安,惆怅无措思茫然。)辗转难眠觉月光,身处异地疑为霜。疑真似幻因霜冷,一举一低尤怅叹。望而思之亲亦望,借由明月回故乡。
全诗自然流畅,言浅境深,以霜月之光做引,举低之态铺陈,结于思乡之情。融死景于活情,由床而窗及月至故乡,静心因乡愁而动。如尝新式糕点,先疑后品复沈溺其味难自拔。
由“夜”而“床”,由“床”及“(月)光”,由“(月)光”而“霜”,由“望”而“思”,由“明月”而“故乡”。法度(结构和格律)谨严又自然,情理舒缓又深邃,实为大手笔。如果李白的思维和《静夜思 》的文本同构同态的话,堪称“天才诗人”;如果李白的思维和此诗的文本关系是思维调控文本的话,可称“大师级诗人”(呵呵!);如果是思维与文本动态平衡的关系,也可称“本色诗人”。

二:接受美学的文本分析(文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也是朱光潜说过,大意是:语言是线,思想是球。我们就是要用语言这根线来表达思想这个球。
我进一步认为:不仅要用语言的线来表达思想和情绪的球,而且要尽量使这个球能在受众(读者)那里丝毫不差地再现,那才是表达上的成功。当然,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用的是摩斯密码。但怎样才能做到尽量一致呢,使得作者和读者依据文本所再现的球是一样的呢?我认为关键在控制文本本身与控制文本的反馈。以文本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用线的艺术)来构建设计一个有效的反馈规律,使受控的动态复杂系统(即读者)达到作者所期望的目标——作者想表达的球。 鉴于文本不具备即时反馈的可能,作者不能在线和读者进行一问一答的反馈控制来校正读者形成的球,因而使球的再现完全依赖于控制文本,即控制语言这根线。
这是一个类似翻译的问题。对作者来说,当有一个球时,他会从文本的构成元素词汇库里寻找一些最恰当准确的词,运用他的文本组织素养选择最好的文本组织方法,最终定型他的文本。对于读者来说,他只能从文本的词汇和组织方式中通过假设和联想来重构作者想表达的球。(未完)
三:比较文学的文本分析(古今中外同写乡愁作品的异同)
四: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语义学上的探讨)
五:文化角度的文本分析(中国诗词中“乡愁寄月”的文化现象)
六:“乡愁寄月”的心理学分析(“补偿”和“衍射”“投影”等心理现象在诗词中的运用)

另:看看钱钟书的《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吧,类似的不少。

对不起,要睡了,今天就写这些,以后补上,望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8
床前明月光!
“诗人背井离乡,在冷落的深秋时分,一个人站在井台上,望着天上明月,看到围栏处洒落的月光,勾起思乡之情”
月光,中心意象。两个重复动作,抬头低头,第一次是月光和秋霜的对比,第二次是月光和乡愁。以霜讲对月光的感受,心情已见凄凉,再次望天,月光同样,地点却已经不同。举头, 一个寻求的动作,寻求一丝慰藉,低头,一个沉吟的动作,沉吟对故乡的思念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24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进行文本分析
不算高手,但是对古典文学,尤其诗仙的东西颇感兴趣,试着写一下:
作者着眼点于窗,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屋子空旷,不仅仅人少,家具等静物也很少,且,没有在移动中的。明月光,表面上天气不错,而且有可能马上或者就是是月圆之夜。但是更反衬了诗人的孤独凄凉。诗人一开始,以为那是霜打在了地上,点明了当时的大概节气,正衬了心境孤苦,对一些小事物想法的流露,就映射出了难以掩藏的悲伤,不是触景伤情,而是伤情于景,交代清了时间地点人物心境。下面两句就是作者的反映了,举字,说明抬头之难,前一个动作时间缓慢,后一个动作几乎定格。诗人孤身一人,不想抬头望月,倒是低头思乡,更能流露悲感,让自己舒服一些
第3个回答  2008-10-15
把分拿来.完毕.
第4个回答  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