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饮食杂谈

如题所述

要说《红楼梦》的饮食就不得不提刘姥姥几进大观园,刘姥姥因生活所迫,来到贾府求助,贾府上上下下对她还挺不错,托赖贾府上下恩光,她跟着吃了不少好东西。她吃到了那种连她们乡屯里最手巧的姑娘用纸铰也铰不出的花朵样的面点;吃到了掉在地上连个响声儿也没听见便被捡走的“一两银子”(鸽子蛋),但给她同时也是给绝大多数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那道要用“十只鸡”来配的茄子吧。 那天刘姥姥托贾母的福一起用饭,凤姐儿奉贾母之命将那道有名菜--茄鮺捡些去“餵”,刘姥姥吃后听说是茄子不禁“失笑”(是“失笑”不是“吃惊”),说出了下面的话:“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这里的“失笑”比“吃惊”更有力地反映了茄鮺的味道--一个应该常吃茄子的老年村妇竟然不相信她吃的是茄子。 及至众人再度保证,她又细嚼细品之后才半信半疑,于是向凤姐探问做法,想回去弄着吃,凤姐就告诉了她: “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成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至此刘姥姥发表了那著名的,被周汝昌老先生认作“不凡”的感叹:“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不得这个味儿!” 就如周老先生说的“这正是向读者宣示了中国高等食谱中的真奥妙”。中国高等食谱并不一定都是些什么龙肝凤髓、熊掌猩唇等罕见之物,而是更加注重用最平凡的材料做出美味且赏心悦目的菜肴,讲究的是做法而不是材料。金庸先生也在其优秀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就借武学宗师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的洪七公的口说明了这一观点--当黄蓉说要做烧白菜、蒸豆腐给洪七公吃时,他欣喜若狂,并向读者介绍了中国高等食谱的精华所在。真正的考究饮食要道,本不在那些珍稀之物上见其用心,示其豪侈,只是在最普通的常品中显示其心思智慧、手段技巧而已。《红楼梦》中的茄鮺、《射雕英雄传》中“二十七孔明月夜”(把豆腐弄成圆球,嵌在金华火腿中蒸熟后只食豆腐,火腿则舍去不食),均是代表之作。有人曾经按《红楼梦》的指导,仿制了这一道茄鮺,但结果“不太好吃”。其实《红楼梦》中的饮食并不是为了夸耀作者自己如何如何懂吃,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阔气,而是体现中国饮食的精神、哲理与美学情趣,所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事才会发生。 《红楼梦》中还有一处关于饮食的描写也令人印象深刻且与茄鮺风格迥异,那就是宝玉请芳官吃的那顿便饭。那天是宝玉生日,芳官是南方女子,吃不惯寿面,又无资格上“台面”去喝酒,于是闷闷不乐,向厨房传索,送一个食盒来, “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小燕和芳官都笑了。” 这餐饭虽规模小,但十分精致,特别是那碗蒸得热腾腾碧莹莹的绿畦稻粳米饭,很能引起人的食欲,逼真极了。再从整体来看,那一食盒子--绿米、红鹅脯、乳白色的鸭子,淡黄色的粳卷酥,真是五光十色,让人看了就想吃。 《红楼梦》中的人物对禽鸟类情有独钟,就说芳官的“便饭”,三个菜,禽鸟占了两样--蒸鸭子、鹅脯,再看“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一回”,贾母又是对一味禽鸟类菜--糟鹌鹑十分中意,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当时有钱人家十分重视饮食与健康的联系--禽鸟类一般都“性凉”,“败火”,与那么养尊处优的人是十分相配的,所以我们查明清宫廷档案发现宫中的贵人们肉食也以禽鸟类为主,尤其是鸭子。(大清高宗纯皇帝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七的早膳为:燕窝扁豆烧鸡丝,酒炖鸭子,酒炖猪肘子,燕窝肥鸡丝,烧羊肉片,托汤鸭子,清蒸鸭子,竹节小馒头,白糕,奶子,还有几样时鲜蔬菜。)大清慈禧皇太后最爱吃的菜就有清炖鸭子,焖蒸鸭子,烤鸭子--大概是他们操心的事太多,容易上火,所以要注意败火消炎。 《红楼梦》中记述着饭后人们吃茶漱口的细节--林黛玉初来荣国府,第一次用完饭“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作者下面写了一段话:“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食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林黛玉还觉得不妥,但因为入乡随俗,接了茶,“早又见人捧过漱盂来”才又明白过来,“也照样漱了口”。这个细节再次说明了当时中国的饮食不只是为了生存必要的能量补充,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保健,养生的文化--茶水呈碱性,饭后用茶漱口可洁牙,防治牙齿酸蚀大大有益。要知道当时是没有专门的牙医的,也没有人会装假牙,所以护齿养生要从小做起,从细节抓起,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内涵深刻,无边无际,我们仅从书中提到的几个小片段里就可以引出中国饮食的精神、哲理、美学情趣及饮食与养生的联系,足以说明这一点。但由于知识的局限、社会阅历的浅薄、时代的差距,我们未能更加深入,在此特别提出。

麻烦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