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在古代都是干什么用的

如题所述

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铜镜,又称青铜镜。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扩展资料

铜镜鉴赏四标准

1、保存状况好,由于铜镜埋藏时间较长,锈蚀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银光灿灿的“水银镜”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

2、品种稀少,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如唐代打马球镜,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

3、艺术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银壳、金壳、透腿等特种工艺镜;

4、纹饰的清晰度是关键,铜镜收藏中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8
中国铜镜起源较早,被确认最早的三件铜镜属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它们的制作较粗糙,但是青铜镜已无疑问。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铜镜发现,随后西周春秋时期的铜镜开始大量出现,这时期的铜镜都是圆形的,背面有很窄的纽,并有几何形或鸟兽形装饰。战国两汉时期,铜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极其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此时的铜镜背面常有各种不同的铸塑装饰物,如虎、龙等,还有的铜镜铸有篆书阳文,这对我们研究进一时期的社会史有参考作用。唐代是铜镜制作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平脱镜、螺钿镜、金背镜、银背镜屡有发现,纹饰题材丰富多彩,制作水准极高,一些保存较好的唐镜仍能光洁如初。唐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见不到铜镜流传了,后又经历了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随着玻璃镜制镜技术的输入及流行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1
丨:首先是实用功能,比如正衣冠查看仪容仪表。
2:铜镜还兼有镇宅辟邪,趋吉避凶之功能。
3:古人用铜镜压箱底,和柜底取压福之意。
4:古代的婚礼上,互赠礼物用铜镜。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有所帮助。
第3个回答  2019-05-13
《中国历史密码》之铜镜系列
铜镜,是我国古代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以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而成,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不但是青铜艺术中的瑰宝,也是极受当代人追捧的文化藏品。今天我们跟随《中国历史密码》来探寻古代铜镜。
上古时期,人们还没有使用铜镜,那时候的镜子,是盛了水的大盆,叫作“监”。此时,监都是由瓦制成的,到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铜镜,但瓦鉴依然流行。秦汉时期,随着铜镜铸造技术的日臻成熟,其优势逐渐凸显,“以水作鉴”渐渐被人们淘汰。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涵盖了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以铜为最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等等。隋唐以来,铜镜的样式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带柄的、四方的,各式花纹应有尽有。明朝末年,用玻璃作镜子开始流行,清乾隆后,玻璃大兴于民间,铜镜的使用日益衰落。至民国初年,仅有少数边远地区的人还用铜镜照镜子,玻璃镜子取代铜镜成为主流家居用具。
海兽葡萄镜
海兽葡萄镜又称瑞兽葡萄镜,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乡县,直径21. 3厘米。该器物将葡萄、瑞兽等外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背面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是唐朝铜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主要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宗开元时期。
该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196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镜背装饰四只口衔绶带的鸾鸟优雅飞舞,是唐代极为流行的纹饰题材,表达吉祥长寿的祈福之意。该镜纹饰华美,是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艺术珍品。
金银平脱:唐代制镜技术的一种新工艺和华贵的装饰万法,它是将金银锤打成极薄的薄片并錾刻花纹,然后用漆粘合在镜背上,经过反复涂漆、抛光等多道工序,使金银片与漆面平齐,显示出金银图案。因做成的器物美观华贵,成为皇家贵戚、达官显贵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
四神规矩镜
四神规矩镜
在出土的汉代众多青铜镜中,四神规矩镜大概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铜镜收藏界最熟悉的镜种。规矩镜整齐严谨的布局,镜身上神秘莫测的 “TLV” 纹饰以及吉祥祈祷的铭文,曾使许多学者绞尽脑汁,又曾使许多鉴赏家为之倾倒。古董市场有句顺口溜:“一方规矩镜,不惜掷千金。”
以上文物介绍均摘自《中国历史密码》,一本书了解陕西,一本书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