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为什么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这个时期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1949年—1978年为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重建。1953年—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其中,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了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扩展资料: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关情况:

1、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阶段的飞跃,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当代人见证了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工业大国的。

2、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随着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本世纪初就已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变,但大而不强,现在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因此,中国的最大国情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5
这个问题高中时候见过,是个比较普通的历史主观题。。

1.工业实力是国家力量的最重要表现,更是国防

建设的重要支撑。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防

力量的进步。新中国,处在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之中;新生政权时刻都有被帝国主义武装颠

覆的危险。 保卫和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颠覆,迅速

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国防实力客观现实,要求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

2.国家独立与富强要求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是落后

农业国、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是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必然途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变落后的农业国家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这个命题最先由斯大林根据列宁主义原理提出。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规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实现的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国家能够有效地集聚资金、人力、物资和技术力量,重点投入重工业的建设。加上当时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对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支持和援助,中国较快地建立起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中型工业骨干项目,并培养了一批经济、工程技术人才,使中国具备了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基本可能。从1953年到1965年间,尽管曾遭受严重挫折(1958年“大跃进”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及随后的国民经济重大调整),中国的工业化进展仍十分迅速。这一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共增长了3.5倍,平均每年增长12.3%。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总产值比重由1952年的34.4%提高到48.4%。在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中,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质的变化。从行业门类看,到60年代中期,中国成功地建立起较大规模的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建立起包括冶金、矿山、电力、石油化工设备、船舶、汽车、飞机、金属切削机床、通用机械、仪器仪表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工业体系。同时,还创建了电子工业、原子能、导弹等新兴的国防
  工业系统。构造起了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从1966年到1980年,中国进行了3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国家对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均在50%以上,在工业内部,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则在85—90%之间。工业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工业各行业新增
  固定资产1821亿元;建设投产大、中型项目1496个;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得到成倍的增长。在国防和科技方面,中国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人造地
  球卫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7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的一批技术比较先进的大型成套工业设备,到80年代初已全部建成投产。这些进
  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化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以更新改造为重要内容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成为工业建设的主要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成为工业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在工业内部,轻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轻重工业结构有所改善;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更加注重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