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我需要举出 劳力者比劳心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的有力论据 用于辩论,
详细者追加50分 决不失言
悬赏时间 5天内 过期作废

  劳心者比劳动者对社会更有贡献

  反方一辩:刘萍
  主席、对方辩友,大家
  首先我想阐述一下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含义问题。现代汉语词典的756页上解释说:劳心者指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指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当然,这一点对方辩友解释的非常好。
  的确,社会财富的增值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由劳心者和劳力者共同创造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我方并不否认劳力者的贡献,但我方认为,劳心者比劳了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第一,意识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正确的意识能更好的指导人们实践。现代社会是什么?或现代社会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那就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过程会日趋自动化,生产劳动会日趋智力化,脑力劳动对社会的贡献也会越来越突出。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就是信息社会典型的劳心者,他所创造的微软科技,世界人有目共睹。2001年,他还成立了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总额达到240亿美元。
  第二,我们劳心者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一靠袁隆平,他的杂交水稻使水稻增产20%,到2010年,就至少可以解决10亿多人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贡献还不够大吗?
  第三,我们劳心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并且有着更加灵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这话不是我说的,是邓小平说的。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所以,我方的观点是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谢谢!

  反方二辩:朱思华
  首先,我想请对方辩友注意几点问题:
  对方辩友说:“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为人类创造出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是,基础得就是贡献更大的吗?人活着必须得吃饭穿衣,但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吗?明显是劳心者组织社会资源,管理劳力者,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
  对方辩友还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请注意,这里的人民群众并不单指劳力者,也包括劳心者。虽然劳心者在这个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小,但他们的贡献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因为劳心者的比重小就说他们的贡献小。
  对方辩友还说:“劳力者是劳动的主体。”可是劳心者也有劳动,劳心者运用智慧或更高的知识去带动劳力者去实现价值,如果没有高智慧的人来指引,纯粹的劳动得到的东西就会非常微小,甚至可以说是贫瘠的。
  事物的变化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如果事物仅仅停留在量变阶段,那还只是同质事物的重复或增减,事物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发展也就无从实现。只有质变,飞跃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那么如何实现飞跃呢?关键在于劳心者,劳心者密切关注着事物,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劳心者果断地不失时机的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小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因此,我方认为劳心者比劳力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反方四辩:王维
  大家好!首先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个机会进行辩论。
  历史的书页掀开了当今时代的边角,我们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建筑起了人烟埠盛的城镇,我们探明了似乎深不可测的海洋中的宝藏,我们在高远的苍穹中留下了足迹。这一切都是劳心者与劳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劳心者与劳力者谁的贡献大的问题,从古辩到今,我想,这个答案在当今时代应该更加明确了,那就是:劳心者的贡献更大。
  首先,我洗想总结一下对方辩友观点中的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强调劳力者是从事生产实践的主体,但是,对方辩友请注意,不能用量化的观点看待问题。
  第二,对方辩友一再说劳力者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基础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方已经作了阐述。
  劳力者的作用固然很大,但是劳心者的作用更大。
  第一,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着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簇拥着劳心者,人类历史就是在这些花朵的芬芳和娇艳中书写着一个个奇迹。
  第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共同发展的结果,量变是基础,质变才是关键,才是最重要的。而恰是由劳心者促成了这些质变。不论是科技革命的历史,还是改革大潮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我们劳心者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最革命的力量,自然为社会发展作出莫大的贡献。
  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相信我国的发展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看吧!前方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是一条洒满阳光的道路,智慧是我们的向导,知识是我们的启明星。那条道路将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明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5
精英(劳心者)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精英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工人农民对社会的贡献大?几千年来的智者似乎总是在向人们证明:神仙皇帝创造历史,社会精英创造历史;几千年的历史似乎已经见证了精英们不可动摇的至尊地位,以至于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人,食于人者治于人。”看看,连博学如孟子者都认为劳心者养活了劳力者,何况我辈乎。今天我们常常听见老板们说“我养活了多少工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精英的地位和收入是一个能够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而精英的贡献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黑箱”。人们往往从结果推导出原因:因为精英的地位高、收入高,所以精英的贡献大。众所周知,同一个结果往往会有不同的原因。用“地位高、收入高”来证明精英的“贡献大”,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

劳心者与劳力者的价值比较

于是,有人从脑力与体力的区别来证明精英的贡献大。按这种说法,劳心者(精英)是脑力劳动者,劳力者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是复杂劳动,体力劳动是简单劳动。因此,劳心者的贡献那当然比劳力者大。这个说法值得怀疑。

劳力者的“力”,不仅指体力,而且也包含脑力。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任何劳动(哪怕最简单的劳动)都不仅仅是体力的耗费,都要包含程度不同的脑力耗费。当然,随着文明的发展,脑力耗费在劳动中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但劳力者的“劳力”本质并不会变,即劳力者的力=体力+脑力,而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仅仅只是体力。事实上,许多脑力劳动者(如工程师、技术员)本身就是名副其实的劳力者。

劳心者的“心”,虽然也是一种力的耗费,但它主要是指权力的耗费,是权力者在支配他人过程中的“心计”、“心机”的耗费。如果把这些“心计”、“心机”等同于组织和管理,劳心者也可算作是付出了脑力耗费。不论这种“对他人的支配过程”有多少不合理或不人道的成分,我们都必须承认其中的脑力耗费。

然而,尽管劳力者和劳心者都有脑力耗费,但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首先,二者在地位上不平等,劳心者是支配者,劳力者是被支配者。支配者之所以是支配者,并非支配者“养活”了被支配者,而是因为支配者处于权力的主体地位,被支配者处于权力的客体地位。换言之,这是“分工使然”。其二,劳心者或许是脑力劳动者(之所以说是“或许”,也就是“不一定”:我们能把封建社会的劳心者——皇帝称为脑力劳动者吗?),但脑力劳动者不一定是劳心者。如果脑力劳动者同时也是支配者,那么他当然是劳心者(如老板);如果脑力劳动者是被支配者,那么他就是劳力者(如受雇佣的科学家)。其三,二者在人数上不对等,劳心者是“一小撮”,劳力者是大多数。因此,就个体来比较,一个劳心者在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可能比一个劳力者要多;然而,若就总体来比较,谁的贡献更大就有必要掂量掂量了。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有关“治人”和“治于人”的讨论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一些人天生就是奴隶,一些人天生就是主人。几千年来,从柏拉图的“哲学王”到中世纪的“君权神授”,从尼采的“超人哲学”到当代西方的“精英理论”,不论他说的理论依据是天赋还是上帝,是门第还是血缘,是财产还是素质,都无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符合人类本性的亘古不易的铁律(张维迎先生关于“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不过是这一说法的现代翻版)。然而,几千年以来的被压迫者的起义和反抗却表明,劳力者似乎并不认同这个铁律。如果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力者都不认同,那么,这个铁律的理论依据就只能是劳心者的一厢情愿,当不得真。

一直到了19世纪,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不仅从理论上真正颠覆了这个铁律的理论依据,而且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铁律何以存在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仅是分工的产物,而且也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换句话说,这个铁律是一个历史概念,而非永恒概念。说它是历史的,是因为只要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必然存在着“劳心者治人”;说它不是永恒的,是因为如果生产资料私有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劳心者治人”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平台)。

从正义和人权的公理出发,“劳心者治人”毕竟不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诚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因为我不愿当奴隶,所以我也不愿做奴隶主”。然而,道德的义愤毕竟不能代替理性的认识。如果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劳心者治人”的现实,也就是说,必须承认这种分工的现实。尤其是在今天,随着组织和管理的创新劳动的意义日趋凸显,我们更应当与时俱进地承认劳心者的贡献。但是,承认劳心者的贡献要实事求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过去我们完全否认劳心者的贡献,今天就把这种贡献无限夸大,把广大劳力者的作用极力矮化,否则,人类社会的历史就真地成了“帝王将相”的历史,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