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5

阿泽里克背斜在研究区为明显的正地形构造,出露于阿泽里克村庄附近。地表NE-SW向长约20km,NW-SE向宽5~6km,地层走向为NE-SW向。核部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的伊泽固安达群和侏罗系的阿加德兹群的戴鲁阿组,两翼出露的地层有下白垩统的阿萨乌阿组、伊腊泽尔组和戴加玛组。G矿和T矿在地表直接出露,见图4-5。

图4-6 为黑山区块断裂带及其倾伏褶皱示意图,图中两条NWW向断层夹持的为三叠-侏罗系,断层两侧为下白垩统,显示为一个地垒是台地,其中老地层形成轴向为30 °~50 °的倾伏褶皱,这表明在断层形成之前,老地层受SE-NW向挤压作用形成一系列褶皱,因褶皱多是倾伏,所以在挤压作用的同时或稍后,伴随有区域上不均匀的升降,具体作用时间应在侏罗纪之后、白垩纪之前。该期挤压作用之后,区域上发育一系列NEE 向正断层,倾向相背,从而形成区域上的地垒、地堑相间的构造格局。这些断裂带把盆地切成一系列楔形或菱形块体,形成地堑或地垒式的断块。地层产状总体较平缓,仅在断裂近旁因拖曳而出现局部陡倾现象。这种断块构造对地下水的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沟通含铀含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力联系,使成矿物质在受后生改造和叠加后富集。

图4-5 阿泽里克背斜平面及剖面图

图4-6 黑山区块断裂带及其倾伏褶皱示意图

研究区的成矿作用多发育在沿NEE向正断层分布的白垩系中,以阿萨乌阿组成矿最为有利,其次在戴加玛组中也见有矿化现象。成矿作用与断层关系见图4-7。图中褶皱的轴向为40°~50°,同时向两侧轴向倾伏,西边的向斜西翼产状为124°∠14°,向斜的东翼产状为321°∠18°,东边的背斜东翼产状为103°∠12°。断层的南部抬升明显,褶皱出露地表,而北部则被覆盖,地表未见褶皱出露。控制褶皱的断裂,规模较大,在T矿露天采坑很近,断裂长80~90m。

通过野外踏勘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盆地在中生代早期主要受差异升降作用的影响,使得侏罗系及其以前的地层呈现一定的掀斜作用。在中生代中期,盆地由差异升降运动转化为水平挤压剪切作用为主,形成了一系列轴向呈NE向的倾伏褶皱,这种作用相对较强,导致褶皱两翼产状较陡,且褶皱多为小型紧闭型,边界多被后期张性断裂切割(图4-8A、B、C、D)。图4-3A,为G矿复背斜之上的侧层内小型短轴背斜,复式背斜的边界为NEE向断层,图中断层F走向为NE75 °,褶皱的轴向为NE40 °,与断层之间有35 °的夹角,它们并非同期产物。该褶皱的宽度为15~20 m,呈NE向翘起,SW向倾没。图4-8 A为阿泽里克背斜西北部层内向斜,向斜的轴向为55 °,宽度约为18 m,向SW向倾伏,向斜的东翼产状为165 °∠18 °,西翼的产状为315 °∠20 °,出露地表的岩石主要为中粗砂岩。图4-8B照片摄于位置距G矿采场不远处,由照片可以看出,一个具左旋走滑性质的断裂切割了层内小型倾伏背斜,地层错位距离约10 m,地表出露的岩石主要有前侏罗系的砂岩和少量的泥灰岩。图4-8C为G矿采场附近出露地表的前侏罗系的泥灰岩、砂岩,短轴背斜轴向35 °,向SW方向倾伏,东南翼产状为125 °∠34 °。图4-8 D为黑山地区短轴向斜,向斜宽30~40 m,轴向NE30 °,突出部分由胶结紧密的侏罗系砂砾岩组成,地表风化呈大块状,系岩石胶结紧密抗风化能力强所致。

图4-7 T矿产出与NE向褶皱及断裂的关系

图4-8 研究区褶皱野外照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