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沉积型和风化淋积型银矿床

如题所述

1.沉积型银矿床

按矿石建造可分成产于震旦系顶部黑色页岩中的银-钒矿床,赋存于红盆中的伴共生砂岩铜矿和赋存于同生断陷盆地中细碎屑岩灰岩中的含银铅锌矿床。

沉积型银钒矿床 主要分布在湖北宜昌、湖南安化等地,已查明了六个矿床,大型者1个(B),中型者3个(1B2C),小型者2个(1B1C)。含矿地层为震旦系上部陡山沱组的炭硅泥岩建造,矿体呈层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厚0.5~1.35m,极少数呈切层脉状(张家仑)。银钒矿床多位于碳酸盐台地与浅海陆棚交接带的半开阔陆棚湖处,成矿物质来源于台缘海槽热卤水盆地,由上升洋流从海槽带到半开阔湖中沉积和沉积改造成矿,并可能有灾变因素参与成矿(陈开旭等,1997)。震旦寒武系的这种黑色页岩还见于黔东隆起的南部、江南古陆东缘,那里的黑色页岩中有钒银异常。

沉积型铜银矿 即通称的似层状红色砂岩型铜矿,在我国以康滇地区产出较多,规模多中小型:中型者4个(2A2B),小型者7个(1B1C5D),其中会理大铜厂和大姚六苴两矿区的部分矿段银品位达A级,规模中等。矿床赋存在中生代上叠式断陷盆地中白垩系砂砾岩层中,其下为含煤岩系,其上为含石膏岩系,基底为元古宙变质岩。含矿岩系古地理环境由河流-三角洲-滨湖相组成,盆地附近古陆提供了铜源,初始沉积形成低品级银矿层,后期构造活化改造形成富银矿段。中新生代的含银砂岩铜矿还见于湖南车江、湘西麻源。古砂岩铜矿见于江西彭泽县震旦系中,有小型共生银矿,滇中地区也有古砂岩铜矿的报道。

沉积型铅锌(银)矿床 本书仅指那些矿层与地层基本同生的矿床,在我国其主要分布区有三片:一是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狼山-渣尔泰山地区和燕山地区,成岩成矿为元古宇,矿石工业类型为含银的铅锌铜硫矿床,即霍各乞、炭窑口、甲生番、高板河等;二是雪峰古陆区震旦系(董家河)和寒武系(渔塘、松桃、牛角塘)内的层状含银铅锌矿床;三是南秦岭地区泥盆系含银铅锌矿床和共生银的银洞子铜铅锌矿床。上述三区以秦岭地区铅锌矿质佳量大,研究较详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①均产于地台边缘;②均位于受大断裂影响形成的断陷盆地中;③均呈带状分布,带长达250~500km;④矿带中展布的同类矿床的矿层和岩层特征基本相似,成岩成矿时代相同或略晚,但都属同一构造期。研究最详的秦岭地区,地学界都公认属海相喷气-沉积矿床,如厂坝、李家沟等,属大型超大型优质铅锌矿床,但含银低,一般只10~30g/t。秦岭地区只有银洞子矿床是一个受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影响较强的铜铅锌共生银的大型矿床(周圣华等,1991)。

2.风化淋积型银矿床

铁锰帽型银矿床是矿体含有易风化的铁锰矿物(黄铁矿、菱铁矿、磁铁矿、菱锰矿、蔷薇辉石等)和富银硫化物经风化淋积,在原生矿体顶部形成高银铁锰帽。原生矿成因类型以火山岩型、夕卡岩型及产于碳酸盐岩中的热液型为多。铁锰帽矿石的银品位,一般比原生矿石提高1~3倍,有些原生矿石属伴生品位的,其风化壳矿石品位可提升为独立矿品级,如新桥、七宝山等矿床。铁锰帽厚度变化大,一般厚5~30m,个别可达100m。铁帽型银矿床,如新桥等,银矿物有金银矿、银金矿、自然银。新桥铁帽矿石银的回收率为90%。铁锰帽型的浏阳七宝山金银矿床,银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角银矿等,它们只占银分配率的17.60%,而褐(赤)铁矿物中占有34.2%,锰矿物中占有20%,粘土中占有23%,属难选矿石。平山头也类似,银矿物主要为银铁矾类,也属难选矿石。锡铁山铁(锰)帽矿石,银矿物以角银矿为主,银的占有率为77.30%,自然银中占3.78%,锰矿物中占14.41%。额仁陶勒盖的锰银矿石中银矿物以角银矿、碘银矿为主,占有银12.52%,硫化银次之占3.8%,各类锰矿物中占有银为83.60%,属难选矿石。

湿热气候区与北方干寒气候区比较,次生银矿物明显不同,江南区以自然银、银金矿、银铁矾为主,辉银矿次之;北方区以角银矿、碘银矿居多,辉银矿少。要形成铁锰帽型银矿床,除需具备物质基础、气候环境外,还要有合适的地形地貌条件,如以低山丘陵区为最好。近来在澜沧老厂矿区研究的学者,提出该区存在由灰岩风化形成的红土型银矿床,但所列银品位只达C级,尚难称已形成红土型银矿床。最近报道广东新榕锰矿属大型共生银矿床,赋存于泥盆系岩溶空洞中,矿床成因属迁积-岩溶堆积型锰银矿床(黄圭成等,200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