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平和朱自清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和区别如下:
1、写作侧重点不同。
(1)两篇文章都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写景抒情,但是两者各有侧重。朱自清的散文,侧重对景的全景式的直接描述。从开篇写秦淮河的船到碧阴阴的水,到秦淮河的盛景中的灯火、月色、老树……作者通过细腻的几近工笔的手法描绘景色,让人身临其境。
(2)而俞平伯的文章则重在主管描写,他很少有直接的描写,多是间接叙述,并多内心情感的表达,含蓄委婉。营造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在词句中偶尔还透着苦涩和玄妙之感。
2、语言风格不同。
(1)朱自清的语言素淡清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膀,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而俞平伯的语言,则以典雅隽丽见长。”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
(2)俞平伯的这篇文章语言杂揉文言、口语、方言等,甚至欧化的成分也较为明显。俞平伯在描写秦淮河的河水时,有这样凝炼的语言:“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姐妹所熏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这里不仅语言非常洗炼,而且作者还把河水也拟人化了。
3、创作主题不同。
(1)朱自清在暮色的掩饰之下开始游历秦淮河,借助小船进入“幻梦”般的精神世界,通过月亮移置排遣内心的惆怅,歌妓的出现使得畅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归现实。
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扬州这一特殊的环境,更与情感的独特经历密不可分。文学创作成为作者表达内在情感以达到”刹那间”满足的最佳选择。“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2)而俞平伯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作者有所不满,也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作者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创作背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俞平伯所作的一篇散文,创作于1924年1月,该文1924年1月25日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二十周年纪念号上,后收入俞平伯散文集《杂拌儿》。
1923年8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两人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章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喧哗景象,表达了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现实社会,然而却难以超然的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