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美术欣赏三种类型叙述方式

简述美术欣赏三种类型叙述方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关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indexquote]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为探讨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要求和作用,研究活动的方式和学习领域,促进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价、综合·探索作为美术教育的四个学习领域,为了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及其质量,今天就美术欣赏课的基本要素(美术欣赏的地位、作用、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讨论、基本方法,教学设计及其常规要求)进行一些探讨,供大家讨论、研讨。
  
  一、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方面,即艺术知识技能、艺术表现、艺术欣赏。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只注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艺术欣赏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甚至有些经济不发达,边远落后地区基本上是个空白,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等原因,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教师的美术教育理论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二是必备的欣赏教学设备(幻灯片、挂图、音像资料等)缺乏,无法进行欣赏课教学,三是美术欣赏教学不被重视,教学研究不可能摆到应有的位置。
  
  根据上述情况,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充分认识美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重视美术欣赏课,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的艺术资源。
  
  美术欣赏应在艺术教育中有什么地位、作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明确其地位和作用。
  
  1、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欣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另外二种是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
  
  从美术欣赏的要求来看,我们要通过欣赏课,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的美,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逐步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①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了重新构建,它把欣赏者潜在创造性充分发动起来,欣赏者动员着自身种种内在储备来进行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美术的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千万个欣赏者走进同一美术馆,蕴藏着千万个不同的艺术形象)。
  
  ②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欣赏者的自立性。
  
  由于欣赏者在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有高低之别,特别是各自对艺术作品的心理期待,因而,在美术欣赏中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便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我国古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流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同是欣赏《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美术欣赏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事情,任何一个欣赏者相对创作者及其他欣赏者来说,自主性都表现得十分鲜明。
  
  ③美术欣赏能有效地培养欣赏者的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人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就是艺术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可以说是对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它召唤着欣赏者运用想象力对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进行填补,对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确定,而欣赏者想象力的这种充分施展,恰恰又是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审美愉悦体验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2、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艺术教育心理)
  
  当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会由然而生一种美好的心情。对于这种美好的心理,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炫"。可见,人的心理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美术心理研究是当今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趋势。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变化,也包含衰退消亡的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这里所讲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狭义的心理发展,即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小学阶段又称童年期或学龄初期,是指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儿童从这个时期起步,进入学校这一新的生活环境,开始了以学习为主的活动,因此,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比学前儿童有了明显的发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的四年级前后(约10-11岁),是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②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虽然经幼儿期显得含蓄了,但仍然比较外露,也比较容易表现出来,容易产生激情,心境持续时间不太长。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容易变化。他们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出欣喜若狂或痛哭流涕的情绪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入学后生活内容丰富了,因此,情感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深刻。
  
  ③小学生意志行动的目的较具体,自制力较差。低年级学生的行动目的是比较具体的,也比较短,中高、年级学生则逐渐学会自觉提出比较远大的行动目的,但还不稳定。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易冲动,易受别人的影响,中、高年级学生的意志力有了发展,意志行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都有所加强。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还不善于控制自己。
  
  ④小学生进入学校后,自我意识在学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总的趋势是两头快中间慢,一年级到三年级为第一上升期,三年级到五年级为平稳期,五年级到六年级为第二上升期。
  
  3、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①欣赏教学与审美教育
  
  所谓欣赏是通过作品中介形成作者与欣赏者的对话。欣赏也可以说是欣赏者通过作品参与创作的过程,欣赏不仅仅代表单纯的美感享受。作为带有创造性质的欣赏活动的契机,正是这种感动唤醒了欣赏者的审美感觉,并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欣赏不单纯美的享受,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再创造。
  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虽然很多人并不认为围绕着名画和名作的观赏能够创造什么东西。但欣赏好的作品完全可以达到审美意识的再创造,如果欣赏一幅作品仅限于从自身角度发问而不与作者的创作动机相连,那么非但无法产生对话,连理解都很困难,所以欣赏有时甚至要采取从完全相反角度来观察的方法才能奏效。例如,当我们为自然界的美妙风景所感动并萌发出表现欲望时,我们已能体会在与风景的对话中,描绘风景的画家在内心所具有的创作心态了。
  
  在描绘作品时,不管是画家还是中小学生,一般都是不断纠正自己的构思,不断修改笔下的作品的,他总是将眼前与笔下的风景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不断地与对象(风景和作品)进行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作者的审美意识不断得到训练,并逐渐接近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当代著名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其颇具影响的《与风景对话》一书中曾写道:"在与无声的风景的对话中,默默地认准自己的路……我不愿失去一颗纯洁的心,一颗把美看作朴素的生命而感动的心。"在这本书中东山魁夷真切地表达了一个画家对美的理解。
  
  因此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其本质都是相类似的,即再造审美意识,可以说它们是达到同一目的的二个两方面。表现运用的是画笔或雕刻刀,直接与素材接触,在手脑的配合过程中锻炼并提高审美意识。欣赏虽然没有上述的具体活动,但在与各类作品的接触过程中,自身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同时产生更高审美水平的追求。可以说这二者的基础都是审美意识与作品,但实质上却是自然观、文化观与人生观的真实投射。
  
  ②欣赏教学与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主讲,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就是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素质不高等原因,美术教育往往易于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既没突出美术的特点,又没突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以至于它从实质上讲已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
  
  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就整个教育范围而言,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现象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或"智",艺术教育因而主要成为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另一方面,中小学美术教育缺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普通教育不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要求、教师素质等方面,都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小学艺术教育朝专业艺术教育看齐的倾向。我们把这种倾向叫做"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专业化"。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化问题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我们想说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美术完全当做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入到了德育的轨道。
  
  [NextPage]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后,写了《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的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而不见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不难看出,中美两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圈套的差异。应该说,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持完全漠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对的,是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艺术不能简单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主要甚至惟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也是值得斟酌的。
  
  因此,我们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德育化问题提出异议,并不是否定在德育范畴内通过艺术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这不是针对德育艺术化而言的,而是针对艺术教育德育化而言的,即不赞成把整个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把艺术教育仅仅作为德育的一条途径,或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德育的做法。
  
  我们引用一位美术特级教育所写的关于一堂《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革命历史画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欣赏专题集中选择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四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血衣》是对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集中的形象概括;《地道战》反映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蒋家王朝的覆灭》表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的伟大史实;《开国大典》体现了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共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宏伟场面与喜庆场面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四幅巨作连起来欣赏,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统性,能以较完整的历史进程,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致力四化建设。"
  
  看了这段"教学指导思想",也许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认定这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而不是艺术欣赏课。应该说,这堂课如果是一堂采用绘画欣赏的形式来进行的思想品德课,而不是以绘画欣赏为内容的美术课,无疑将是一堂十分优秀的课。
  
  如果按照上述"教学指导思想"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即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集中到挖掘四幅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来,四幅美术作品仅仅是作为一堂思想品德课的直观的画面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因而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堂课可能是很成功的。严格来讲它并不是一堂美术欣赏课,而是一堂思想品德课。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上这堂课,即从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分析艺术形式如何表达内容入手,让学生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艺术作品上,教师联系这四幅画重点分析绘画形式的各种要素是如何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场面的,比如,作品是怎样通过色彩的冷暖、光线的明暗、线条的粗细、位置的主次等变化,来塑造人物、景物、环境并体现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的(《血衣》的悲壮、《地道战》的勇猛、《开国大典》的宏伟)。这样,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就很好地统一了起来,既让学生真正地欣赏了艺术,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历史,尽管了革命历史并不是这堂课所刻意追求的。显然,这堂课是一堂地地道道的艺术欣赏课。
  
  应该说,真正的美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而产生德育效应的。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主要还不是直接从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内容中获得,而必须是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获得。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直接向学生灌输道德信条、政治目标,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等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真正的艺术教育(或叫艺术化的美术教育)与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在德育功能的发挥上,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首先艺术化的美术教育,注重让学生对艺术本身的领悟,通过对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艺术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德育效果;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注重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把艺术作品仅仅看做是一种有利于表现德育内容的直观教具。
  
  其次,艺术化的美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较少作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审美方面的,德育效果的获得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重在以理服人,作较多的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德育效果的获得和保持很可能都是即时性的。
  
  再次,艺术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教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则主要是通过艺术作品所提供的具体场景,教学生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从上述几点区别中我们不难感到,德育化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经更多地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③美术欣赏德育渗透的优势
  
  小学美术欣赏课它有着丰富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形式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优势,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特殊的优越性。
  
  ⑴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内容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⑵灵活性
  
  美术创作的广泛(自然、人物、历史等)题材的广泛和欣赏手段的多样性。
  
  ⑶趣味性
  
  艺术欣赏课上,学生对古代的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是时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课,教师摆出了瓷器、紫砂壶、刺绣织品、红木雕刻工艺品,讲述了有关知识后再让学生仔细欣赏,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多彩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⑷适时性
  
  教学时机的安排和选择
  
  4、美术教师素质的作用
  
  美术教师的劳动与美术家的劳动,同样都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劳动,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美术教师不同于美术家的是他不但可以创造出美术作品,更主要的是与其他教师共同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美术教师的工作是传递人类的美术文化,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和为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者。美术人才的早期发现、扶植、培养与美术教师的关系极大。美术教师的工作又是塑造人的工作,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具备现代优秀人格品质的神圣工作。
  
  ①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
  
  美术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文化基础知识是美术教师职业必备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合格学历或同等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和美术教学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美术教师进一步自学、进修的文化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教师在儿童的眼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知识宝库"。因此,教师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与环境、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经济等关系密切。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了解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对美术的理解便不会很深。仅以高中美术欣赏课本中涉及的作品为例,就需要有历史、地理、宗教、文学、社会学、美学、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更不必提美术自身的理论知识了。不具备这些知识,便无法讲授中国古代雕塑、建筑、绘画和工艺美术;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无法启动小学生对海洋、星空进行想像的创作;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无法引发学生创作有关环保、人口、未来等宣传画构思的灵感,无法让学生理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旗帜的社会意义;没有中西文化知识,无法做好中西美术的比较;没有文化学、美学、艺术哲学的知识,不了解欧洲文化,便不可能理解现代派作品等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教师自身理解美术的基础,更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底蕴。
  
  ②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
  
  美术教材内容范围广博,涉及美术四大门类的各个方面。这本身就要求美术教师对授课的理论知识要精通。精通才能正确地讲授理论概念、技法知识、名词术语。何况美术教师所接触的学生来自各式各样的家庭,他们可能在本学科领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美术教师一般应能给予正确的回答。美术学习不同于数学的学习,在数学课上,学生不会提出远远超出其学习范围的更深奥的难题。而在美术课上,学生对美术作品随时一个发问,就可能是高深的美学理论或艺术创作的理论。例如,学生见到一张抽象派的画,就可能问"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也是画吗?"为什么那样画?"对当代先锋艺术学生会有更多不解的问题,回答学生们对行动艺术、波普艺术,解释室内堆放一堆废物之类现成品艺术的问题,解释用布将德国国会大厦包起来,用绳子将树林是的树一棵棵连起来之类的作品,不仅需要教师精通美术发展史,还要懂得艺术哲学,尤其现代艺术哲学,不然无法为学生们解惑。随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增多和高中美术欣赏必修课的开设,美术教师要胜任教学,就得有美术史论、美学的扎实基础。
  
  ③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理论讲述的技能
  
  准确、生动、迅速的演示技能
  
  "一专多能"形成多方面的美术能力。"多能"是博学、博会,对教材的各种艺术形式、手法、主题及历史背景,及其相关知识都能胜任。
  
  ④具有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美术教师要具备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既要了解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这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美术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也才能获得升华,使经验上升为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03
美术欣赏的三种类型叙述方式如下:
1. 以内容为主的欣赏方法:
这种欣赏方法首先关注作品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形象、主题思想、情节等,然后再深入探讨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目的等,从而加强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欣赏方法适合于欣赏那些以再现性为主、有经典故事情节、富于文学色彩的美术作品,如历史题材的《加莱义民》、宗教题材的《最后的晚餐》、世俗生活题材的《梅杜萨之筏》等。
2. 以形式为主的欣赏方法:
这种欣赏方法更加关注作品的形式美感,包括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它强调欣赏的直觉性,通过直接感受作品的形式语言,获得审美愉悦。这种欣赏方法适用于欣赏那些形式语言突出的美术作品,如抽象画、表现主义等。
3. 描述、解释、评价欣赏法:
这种欣赏方法是一种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欣赏方式,包括对作品的描述、解释和评价。首先,观赏者对作品进行直接的感受和描述,将自己的初步印象表达出来;其次,深入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目的等,对作品的形式语言和内容进行解释和探究;最后,对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估和个人喜好的判断。这种欣赏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可以帮助观赏者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以上三种类型叙述方式是美术欣赏中常用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更丰富的欣赏体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