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有的官员向皇帝自称奴才,有的自称臣

为什么清朝有的官员向皇帝自称奴才,而有的自称臣。真是奇怪

一般意义上,在清代,旗人臣僚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则称臣。不过,在旗人看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并无卑贱低下之意,因为它带有满洲传统属主和奴仆之间的亲近色彩,反映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而在汉人眼里,“奴才”是宦官和家奴的自称,地位相当卑下,另在汉人文化里,皇帝与臣僚之间仅是君臣关系,而没有主奴关系,因此不称“奴才”
当然,实际上,也有汉臣为了向皇帝献媚而自称“奴才”的。
另外,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实际都将臣僚百姓视为仆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因而特意降旨斥责;还有,慈禧有一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一般意义上,在清代,旗人臣僚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则称臣。不过,在旗人看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并无卑贱低下之意,因为它带有满洲传统属主和奴仆之间的亲近色彩,反映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而在汉人眼里,“奴才”是宦官和家奴的自称,地位相当卑下,另在汉人文化里,皇帝与臣僚之间仅是君臣关系,而没有主奴关系,因此不称“奴才”
当然,实际上,也有汉臣为了向皇帝献媚而自称“奴才”的。
另外,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实际都将臣僚百姓视为仆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因而特意降旨斥责;还有,慈禧有一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第2个回答  2010-04-27
4楼的答案真的好笑.

清朝会有这样的现象,原因是满人实行的是半奴隶制度,分八旗,旗人都是皇帝的奴仆,才可以称奴才,汉臣只可以称"臣".(旗人包括满蒙八旗和汉八旗,所以也有汉人在旗的可以称"奴才").

别以为奴才比臣身份低,恰恰相反,称奴才的旗人身份远比汉臣高,康熙时期,有汉臣上折给康熙,里面称自己为"奴才",被康熙狠狠驳斥了,因为汉臣没资格自称"奴才".

1楼的乾隆时期的例子是因为到了中后期的关系,满汉分别不在那么显眼,所以汉臣也可以自称"奴才"了,
第3个回答  2010-05-09
无论满汉,只要是官,对于皇帝都称臣。这是制度。

至于吏则没有资格面见皇帝。

你所说的皇室,可能比起面见皇帝的条件更苛刻,后宫就不说了,有爵位的宗亲都不是能够与官员有过甚的交往的。

卑职,文官对于上级的自称;
标下,武官对于上级的自称;
小人,布衣面见官时的自称;
奴才,对于职能部门中处于服务阶级的才有此自称,还有就是八旗在入关之前八旗内部一直保留的制度,注意只是内部才会有此称呼。

个例除外,所谓个例也只不过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才会出现。

谈谈名人和申,在正式场合肯定是称臣。对于私下,他自称奴才是不是献媚不得而知,但皇帝是正黄旗旗主,而和申无论在哪一旗,是正红旗主也好,都要自称奴才,因为这是八旗内部制度,其他满族官员也一样。

假如皇帝不是正黄旗旗主,如果发生旗务需要召开八旗会议,按照规定皇帝也要对于上级自称奴才。
第4个回答  2010-05-02
在清朝,一般人都认为皇帝和臣子是主人和奴仆的关系,这和他们在关外时的社会性质有关,但是到了关内,建立了封建社会,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在满族人内心中是不会变的,所以他们还是自称奴才,皇帝也接受,同样,大多汉人的民族骨气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他们只愿做臣,最多是微臣。当然皇帝也不会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