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篇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

文本解读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6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中的一段对话,原文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下面是对这句话的解析: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提出的观点,表达了对于君子的品质和修养的一种理解。

首先,"质胜文则野"意味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比较突出,而文化修养相对较低,这样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可能显得粗野、狂放。

接着,"文胜质则史"表示文化修养超过了个人的品质和德行,这样的人在学问上可能很有造诣,但在品行和处世方面可能不够高尚,不够可靠。

最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味着文化修养和个人品质兼备,这样的人既有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又有广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是真正的君子。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应该是文化修养和个人品质的统一。只有在品行高尚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修养,培养出卓越的文化素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君子是指具备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对人对事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全面发展,要求个人在品德和学识上都要有所追求和提升。它也提醒人们不要只注重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只有文质彬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3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雍也篇》。它的意思是: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格修养的理想状态。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既有质朴的本真,又有文饰的修饰,这样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如果只有质朴而没有文饰,就会显得粗野,缺乏文化和教养;如果只有文饰而没有质朴,就会显得虚浮,缺乏真实和诚实。
因此,孔子强调了人格修养的平衡,既要保持本真,又要学会表达和修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3个回答  2022-09-17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