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精神是否等同于意识

如题所述

满意答案 热心问友 2010-03-22精神意识不仅仅是对于物质存在的反映 精神不等于意识;意识既反映物质,也反映精神.意识、思维、精神、主观,在流行的哲学观点的一些代表作里是不加区分,随意混用的。精神可以跟主观等同吗?不能。比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就曾经说过,精神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可见,即使将精神和意识看成一码事,精神也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是很明显的。意识跟思维的区别其实也是很明显的。本文在这里首先要指出,事实上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意识概念是混乱的。同一个词“意识”其实就包含着两层意思,实际是两个概念,但是流行的哲学观点却不加区别,任意混用。意识的一层意思是指感觉和思维的总称,作为人体的机能,是指一种动作;另一层意思则是指思维过程的结果,或者说是这种结果的内容,我们可以称其为思想内容,以示区别。当然两者是有联系的,作为结果的思想内容,是动作的结果,没有作为动作的意识,也就没有作为结果或者结果的内容的思想内容。而且,流行的哲学观点对于意识的看法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严格性。时而将意识混同于感觉,比如在谈到所谓的“物质”定义时就是如此,认为不依赖于感觉就是不依赖于意识,不依赖意识就是不依赖感觉;时而又将意识混同于思维,比如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既混淆了存在与所谓的“物质”,又混淆了思维与意识。其实,较为普遍的共识,也是正确的看法应该是,意识是感觉和思维的总称。思维是意识,感觉也是意识。思维只是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感觉也是意识的一部分。意识不仅仅指思维,除了思维以外,感觉也是意识。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刺激感官以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而思维则是大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如果将意识混同于思维,那就等于否定了感觉也是意识 。无论是将意识仅仅看成是思维还是将意识仅仅看成是感觉,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既然意识与思维有区别,那么精神、思维、意识三者也就不可能完全等同。这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如果精神等同于意识的话,那么精神就不可能等同于思维;反之也一样,精神如果等同于思维的话,那么精神也就不可能等同于意识。但是,由于思维是意识的一部分,那么如果精神不等同于意识的话,精神就一定不会等同于思维,这也是十分明显的。精神是跟思维或者意识等同的吗?不是的。比如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东西当然都是精神形态的东西。是依附于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如果说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不是精神的东西,那么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物质的东西,或者既非精神也非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物质吗?显然说不通。问题应该不在于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是不是精神的东西,而恐怕是在于流行的哲学观点习惯上经常把诸如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精神的东西当成意识看待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此类东西并不属于意识范畴。 我们知道思维是大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那么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精神的东西是大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吗?显然不是。最简单明显的就是本能,如果本能是大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那就不叫本能了。但是本能却是货真价实精神的东西。我们也知道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刺激感官以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那么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精神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刺激感官以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吗?如果说感觉是大脑的反映,那么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呢?事实上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精神的东西不是什么大脑的反映,当然更不是外界客观事物的特性刺激感官以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因此上述精神的东西不是感觉,当然也不是感觉和思维的总称意识。作为概念,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是对于某种精神形态的反映。但是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并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由此可见,精神是不能与思维以及意识等同的。而本文在此还要指出一个由此推出的,关于精神的极其重要的结论,意识(包括思维)是精神,但是精神不仅仅是意识。精神还包括了诸如上述勇气、士气、智慧、团结、本能等等,当然还有其他不属于意识的东西。精神是什么?本文作者给精神说下的定义是“一切不具有(物理)质量的存在”。诸如感觉、思维、意识、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经济(学)、政治、道德、法律、性质、关系、规律、空间、时间、运动、价值、价格等等都是精神。能够存在于创立者、接受者以及传播者的大脑之外的思想内容,无论是按照传统的看法,还是按照本文作者的定义来看,即使思想内容不是意识,思想内容仍然是精神的。如果把思想内容当成是所谓物质的东西那当然是绝对不妥的。从这个事实来看,精神与意识也是不能等同的。意识是精神的,但是意识只是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精神。还有,诸如作为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经济(学)、政治、道德、法律等等一般地说也是思想内容,当然也是精神的事物。此外,本篇曾经指出物质的各种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将其当成所谓的物质来看是匪夷所思的。物质的性质只是性质,既不能将物质的性质当成物体本身,也不能当成其他独立的物质。比如,一个人感觉到水的冷热,冷热是该人感觉到的水的物理性质,冷热既不是物质“水”,也不是叫做“冷热”的物质。恐怕连三岁小孩子也知道世界上是没有一种叫做“冷热”的物质的。精神事物也是具有性质的。精神事物的性质当然更不可能是物质,而无疑是精神的。比如从大的方面看,意识形态有政治性的、经济性的、军事性的等等。从小的方面看,音乐有古典性、民族性、通俗性等等。有些事物之间在相对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实际上也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跟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比如空间位置的内外关系和远近关系、时间过程中的先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夫妻以及母女等亲属关系、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间的矛盾关系、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哲学里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无数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够说事物之间的所有这些关系,或者哪一个具体的关系是物质吗?显然不行。但是按照流行观点的一套理论却是根本无法回答的。因为在流行观点看来,客观存在的就是物质,不是物质的也就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就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说,这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按照流行的哲学观点的物质论来看,如果因为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就说这种关系是一种物质的话,那就意味着尽管思维不是物质,但是这种不是物质的东西跟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反而倒是物质,这不是一种黑色幽默吗?可是如果认为这种关系是所谓的思维、意识、精神、主观,不是物质,那么难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是客观存在的吗?如果不存在这样一种关系,那么流行的哲学观点又为什么把它当作划分两军阵营的标志,又何必花力气去争论呢?当然流行的哲学观点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问题的态度是绕道而行避之则吉的。 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精神的。这种看法应该说是跟事实,跟常识以及本文对精神的定义相符的。 还有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必然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联系,也就是被称之为规律或者法则的东西,也是精神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容否认的,也是不容怀疑的。在这一点上,本文与流行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客观的东西不一定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精神的东西不一定是意识,不一定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然而这些却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没有认识到的,或者是回避的。为什么流行的哲学观点从来只是将规律说成是客观的,而不说是物质的?原因当然就在于事实上客观的不一定就是物质的。比如思维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它是物质的吗?显然不是。如果流行的哲学观点承认思维规律是精神的,但是又争辩道,具体的关于物质的规律应该是物质的。那么关于一切领域,包括物质和思维领域的在内的对立统一规律,岂不成了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东西。尽管对于有些人来说,要接受规律是一种精神,恐怕在感情上不是很舒畅。但是将规律认作是一种物质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各种不同的规律,既有关于物质与物质之间关系的规律,也有精神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规律,或者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精神的。因此将规律归入精神,同样不仅仅是符合本文关于精神的定义,更重要的是符合常识、符合事实。我们知道时间和空间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因此当然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物质学说存在着的缺陷,以至于弄得时间和空间成了一种在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只有物质存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里面,既不是物质,又不是意识的莫名其妙的东西。成了两个被所谓的物质世界遗弃的怪胎。其实,时间的定义是指事物在一个过程之中所处的先后位置,而空间的定义则是由元素点、线、面、体构成的关于事物存在位置的体系。由于两者本身不是物质,那么时间和空间理当在精神的行列里占有它们的位置。同样,运动是流行观点制造的另一个怪胎。运动是一种质的事物代替另一种质的事物的过程。既然是过程,当然也就不是物质。但是各种形式的运动无疑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一切运动都是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如同时间和空间,运动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稍前本文指出,作为思想内容的精神,都是存在的,但是都是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诸如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精神的东西,同样都是存在的,都是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这是精神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切作为思想内容的精神,对于人而言,显然是一种信息,是人为的信息。而诸如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精神的东西,对于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信息。比如我们知道,树是有年轮的,人们可以从树的年轮上知道一棵树生长了多少时间 。除了附载思想内容以外,物质还能够附载其他诸如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精神的东西。这些精神的东西,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包括天然的信息和人为的信息。一切物质都附载着对人而言叫做信息的东西。物质所附载的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能否接受,是否认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信息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 。精神不等于意识。因此,不能将一切精神的东西都看成只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精神的东西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流行的哲学观点对于意识等等认识的片面性不仅表现在没有看到并非所有精神的东西都是所谓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原因当然是由于在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精神只是与意识、思维、主观等等没有区别,互相等同的概念。而且,流行的哲学观点对于意识等等认识的片面性还表现在没有看到意识等等既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也能够反映主观事物,按照流行的哲学观点的看法,跟物质对立的是意识。那么流行的哲学观点对于意识的认识又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物质是独立地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而意识,包括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可以互相等同无甚区别的思维、精神、主观等等都只是对于客观物质的反映。似乎意识等等反映的仅仅是客观物质,似乎被意识等等反映的也仅仅只是客观物质。说到这里,流行的哲学观点也许会大惑而不解,难道说意识等等除了反映客观物质之外,竟然还反映其他什么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里要将精神除外,上文已经证明精神还包含着非意识的东西。本文这里不谈流行的哲学观点也承认的“主观能动性”,只谈谈意识等等是否反映的只是客观事物。本文作者认为流行的哲学观点的上述说法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事实上,意识等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而且也可以反映主观、精神、意识、思维等等主观事物。被意识等等反映的也不仅仅是客观事物,也可能是诸如意识等等本身的主观事物。恐怕这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没有发现的,也许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不愿意发现和接受的。但是事实却是不能视而不见的。 正如镜子能够反映实实在在的物件,比如人、桌子、墙壁、苹果等等,我们把镜子对实物的反映所形成的东西叫做镜象。这些镜象与其反映的实物当然有本质的区别。苹果的镜象当然不是苹果,苹果能够吃而苹果的镜象不能吃,这是显而易见的。反映各种实物的各种相应的镜象也各不相同。比如人的镜象跟桌子的镜象就各不相同,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至此却还不能就下结论,镜象仅仅就是对实物的反映,也不能说被镜象反映的仅仅只是实物。事实上,镜子不仅能够反映实物,镜子也能反映镜象。比如潜望镜就是利用镜象的多次折射的原理。也就是说,镜象可能是对镜象的反映,而不仅仅是对实物的反映,被镜象反映的也不仅仅是是实物。 至此也许有人会争辩说,被镜象反映的归根结底还是实物,因为原始的镜象反映的总是实物。此话似是而非。这种逻辑的荒唐之处就好比一个人把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认为是一堆基本粒子一样。因为我们也可以说任何物体归根结底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更何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的镜子大多是平面镜,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物。但是我们知道还有一种叫做哈哈镜的镜子,它也能反映实物而形成镜象,只不过形成的镜象与实物相比是变了形的,歪曲了的镜象。在这种时候我们再用另一个镜子来反映哈哈镜中的镜象,我们还能说镜子反映的是实物的镜象吗? 与镜象反映事物的情况相仿,意识等等同样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也能反映“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事物。而且,坚持认为意识等等反映主观事物的事实归根结底“只是”间接地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观点,也好比坚持认为镜象归根结底“只是”间接反映实物的观点一样,是没有道理的。这种观点抹杀了直接与间接之间的质的区别。 譬如说,心理学和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本身就是思维、意识、精神。因此反映这些研究对象的概念、观点、命题、理论等等,无疑就是对于思维、意识、精神的反映。更具体地举例说,概念是属于思维、意识范畴的。“思维形式”这一个概念反映的当然是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维形式。除此之外,难道“思维形式”这个概念还反映什么独立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什么作为“客观物质”的思维的形式吗?而按照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意识等等只能反映“客观物质”的观点,岂不是要陷入可悲的悖论之中去了吗?看来,流行的哲学观点的一套描绘世界的理论是有欠缺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其致命伤就在于,一方面认为世界统一于所谓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而另一方面则又将意识看成是与物质互相独立,游离于物质之外反映物质的东西。事实上,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世界并不是统一于所谓的物质。当然世界也决不可能统一于精神。我们这个统一的世界只能是统一于存在,只有存在才是统一一切的最高层面的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