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不执着,那不执着不就没目标了吗?

如题所述

楼主这个问题,说似很平常,但实质是非常严重的!

说似很平常的原因,是这个话题在许多初涉佛法或很久的在家居士以及出家众都算在内,都把这两个习惯性的挂在嘴边!司空见惯,动不动都说执着。

而这两个字的严重性涉及很深的东西在内啊!楼主提问,俺这里也问一下;当初释迦文佛留下四宏誓;法门无量誓愿学,

                      烦恼无尽誓愿断。

                      众生无边誓愿渡,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算不算执着?算不算贪着?算不算痴心一片?众生世界,胎、卵、湿、化等种种轮回不已,生生灭灭,其种类、其数量简直如黄河泥数不可以计量!人、我客尘烦恼无量无边,浩浩难穷!佛法解脱法门其数量等同客尘烦恼一样不可估量!而佛国彼岸以无涯为边畔!这般恢宏而博大啊,如此难行还是要行啊,真实不能忍也要无生法忍啊!咋办?

所以这就是佛、菩萨的三毒!岂止三毒,简直是五毒俱全!所吸取的毒都快成百宝囊啦,百宝囊?渡人的智慧与方便手眼啊!但这是佛、菩萨的情怀啊,佛菩萨做这些事业的基石与我们是决然不尽相同的。在征得人无我与法无我之后即得无生法忍,既得实相般若智慧,什么根本智差别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都彻悟求证到了。所以他们是的慈叫做无缘之慈,他们的悲唤作同体大悲。众生世界只不过是心中一念,众生之苦是其心中之苦而感同身受啊。所以成就的佛菩萨可以说自己大做梦中佛事。为什么?作而无作,行而无行。所谓布施是即无施者、无受者、无施事,这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

话分两头,说我们薄地凡夫的执着。我们的执着是建立在自私的小我身心之上的,因为是为了自我,因为是为了父母子孙,什么升官发财保长命啊保升学啊保股票大涨啊来世福报啊死后去极乐什么自是他非啊什么只要我自己好就不管别人啊甚至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等等等啊!所以才因地不真,自然果遭迂曲。境界小,爱心小,小心眼儿,呵呵,所以小心就得小报。等不到才起嗔心,才衍生出世间八苦之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稀里哗啦乱七八糟的苦。八苦啊,都是我们自己巴望得来的苦。怪谁啊?还不是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中叫做自作自受,对吧?这就是我们的执着。两者截然不同。

再有一层,对于成就的先贤们,解脱的大士们来讲,依第一义来说,真正的佛法是离却两边的比较差别观念的一真法界。所谓,即此心,离此心。即此用、离此用。所谓执着不执着都是两边的剩语,这是佛菩萨不得已而权巧的施设方便啊。就看你怎么用啦,药所以能救命也能害人啊。水因为可以载舟更能覆舟,这个道理。佛教是圆教,圆融无碍;佛性是真空,什么叫真空?不是真空包装食品那个袋子啦,什么叫真空?真空不空!真空就是含藏一切妙有。是这个样子。。。。。不扯了!扯远啦,转回来说。执着不执着这个话头就看你我怎么去用这个心。就到这里。

希望可以帮到楼主,谢谢楼主的话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5
执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对于认真学习、提高精神境界等,用的是“正精进”这个词。

佛法认为,一切苦恼的产生根源都是对欲望的错误执著。放弃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就是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佛法不是要把一切都看做虚无,而是说需要理解“分别”的“空性”,也就是说需要从实际反映出的物质世界中理解变异和无常,也就明白喜欢或不喜欢其实也是无常,只要心中不生出执著,就不会有继续出现的烦恼。
所以,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佛法讲不执著,不分别,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执,只有放下欲望的约束执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为达到什么得到什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简单而实际的觉者生活。

至于目标、自己的进步等,属于正精进的范畴。假若我们要精神进步,我们就必须作必要的努力,摄护我们的思想。因为不善思想随时准备潜入压服懒惰之人。正如《法句》所说的: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
人拥有的潜在本质是能够发展的,成为自觉,为他自己和他人的福利来使用他的心。假若人缺乏这种考验自己心的本质,缺乏发展善思想和抛弃恶思想的本质,他的生命就缺乏魄力和勇气。所以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警觉,要控制恶思想,培修善思想。
没有正精进,精神上进步的障碍就不能排除。正精进排除作为障碍的邪见和不善思想,促进和获得健康的心理因素,帮助定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10-09-24
听过一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不能成的事,你再怎么谋,都是没有意义。许多的事情,都有一种冥冥的定数,这个定数就是‘业’。
人生的目标当然是离苦得乐,以世间的方法来讲,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是人的目标。所以有没有目标与执着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佛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既然是自己造作的,当然也能自己来改变。这个原理不是佛创造的,而是自性里本来就有的。如果前世自己作善修福,积福很厚,这世无论你做善也好,做恶也罢,你都有福享,与你从事什么没有必然联系。傻子如能投生到好人家,都会成福人,根本不需执着地追求。
当然如果你继续修善,则福报来世会继续有。但如果为富不仁,居位不尊,不惜福,当福报享尽,来世又当受苦。这就是轮回的业因所在。
古人范仲淹以身宰相,却报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有金钱都接济了穷人,自己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但他的后人多为朝庭作官,家运八百年不衰。因为积福厚,福报让后人都享不完。

凡人认为肉身是自己,于是执着,就有轮回。痛苦就在轮回里。
如果放下执着,就能成罗汉。能看破的人,才能自在,那样活得才潇洒。随缘,佛如是说。
第3个回答  2010-09-30
可以设立目标。

例如,今生决定往生净土,今生明心见性,今生自净其意等等。

但是有了目标却不应该执着于目标。

弟子规也告诉过我们,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不执著,就是不必为了目标耿耿于怀,不必为了目标而急切而功利。有了目标后,不妨“但做好事,莫问前程。”要知道,当你紧用功的时候,因缘具足了,一定可以达成目标的,而不必整天牵挂执着目标。

当设立了目标,那也是虚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目标出现了,就让它不住留于心,让其滑过,无论目标也好,还是别的任何想法心念都应该这样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则应,去则不留。如此则为不执著。目标不是没有,也不是有,只是不执著它就可。

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目标定然能达成的,当下努力则是,至于目标什么时候达到不必管它。所谓,天道酬勤,精进努力修行则是,一份劳作一份收获而已。
第4个回答  2010-09-24
不执着就是不要认死理。

意为条条大路通北京,在某刻,没有最正确的法门,只有最适合的法门。

用最好的法门处理当前最实在的事,不要想当然,要实际求是的解决,不能说我是某宗的,就这样那样的往某宗靠,这就是执着,你可以靠,但真像只有一个,事实只有一个,你千变万化也离不开当下的事实。去它-妈的法门,这件应该这样做就是这样做,往佛身上靠什么呢?妄也

执不执着和目标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只是叫我们不要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