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中学生烦恼与困惑》的论文

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选择了《中学生烦恼与困惑》的题目、、调查表什么的都好了、、只剩下最重要的论文、、
请不要在网上找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作为中学生,一方面功课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又难免遭遇青春期种种“成长的烦恼”,这些都或多或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有所反映。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困惑、抑郁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并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和帮助。看完这期话题的讨论,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给予他们平等的交流和帮助,也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心情愉快、平静地度过校园生活。
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一旦进入中学,就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则是这种心理加速的助推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有限,考试恐惧便成为中学阶段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以我们班的同学为例,接近一半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如平时的成绩,特别是遇到像期末这样比较重要的考试,这种现象更明显。原因很简单,就是考试压力造成的紧张心理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挥。考试本来只是一个对学习成绩的正常检查活动,却已成为学生心头上的一块石头,害怕考试甚至厌恶考试的情绪自然产生。

考好了,学校表扬,家长肯定,同学羡慕;考砸了,老师不满意,家长要批评,周围的同学也会侧目。考试恐惧的影响不只在考试成绩,它在客观上还强化了学生厌学、排斥学校的心态,更重要的在于它滋长了学生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挫折的心理。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面对更大的人生挑战和挫折怎么办?如此下去,中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方才起步,便丢掉了应有的心理准备。

中学生的考试恐惧症,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减压。作为学校和老师,首先应该改变对学生及学生考试成绩的态度和看法。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必须首先适应老师和教学,现在看来这个传统已经受到挑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应该强化,教学也要充分尊重和适应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现在都在强调人性化管理,学校教育也要实现人性化,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老师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符合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的立场上看待教学和考试,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尽量在学校里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不能让“考试恐惧症”湮没了孩子们应有的笑声。◇

朋友实话说,网上找的,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希望对你有用,有用就给点小积分,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3
在经历过浑浑噩噩的研一将近一个月的生活后,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提到未来这个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也很惭愧,因为从小到到我就没有认真思考过未来自己发展成什么样子。即便是上完了大学,眼看着就要过23周岁的生日的时候,我还是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的时候,不免得有些让人看笑话。我以后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才?我到底想做什么样子的工作?是偏硬件还是软件?是留成都还是去外地发展?是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还是外企?其实我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些问题。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时候,我不禁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害怕。从小到大我都是觉得什么事情都是顺其自然,对于老师以及一些名人教导我们从小要树立远大目标的教诲充耳不闻。看来是我错了,记得有个名人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想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我是再恰当不过了…

回到寝室打开电脑,这样熟悉的动作是我本科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学四年里除了一些基础课程我是很认真的学过外,从大二下开始我就变的很懒惰了,慢慢的不去上课,在寝室里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上论坛看下新闻,灌下水。虽然每天都过的很清闲,但极其无聊。随着自习的时间不断减少到最后基本上不去自习,我的成绩也是不断下滑。大三大四的专业课都是临时抱抱佛脚,能考个80分就算万幸了。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十分后悔,四年下来特别是在做毕业设计的日子里我心情突然变的十分烦躁,因为我整天面对的是毫无头绪的一个仿真软件以及十几篇博士硕士的论文。我当时在想就算给我一年,十年的时间我恐怕都搞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看着那些数学公式,以及陌生的专业词汇,我头都大了。我在想我大学四年到底学了些什么东西?怎么连个毕业设计都做不起?我还算什么名牌大学的学生?我现在和高中毕业那会有多大的区别?一想到这些我就想逃避,于是我和同学打war3或者上浩方打一晚上的CS,蹂躏一下菜鸟心情才得以舒缓,一旦遇到高手打不过我就拼命的要赢对方才肯罢休。你们看看这个就是当时最真实的自我…太不可思议了,曾经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居然成了这副德行,而且这个样子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么宝贵的时光都被我白白浪费了。多么可惜啊我真是大混蛋,大白痴。一看到身边的同学忙碌的样子,一听到他们说着自己不明白的知识我就有点慌,莫名其妙的那种,我在想我到底算个什么啊?我以前会考理科的题目,很有信心做对。现在我什么都不会了。考试也考不好了,工作不敢去找(因为看到公司那些要求就心虚),英语不用说,考试不行,听说交流更是一团糟,专业课是抱的佛脚,懂点皮毛,编程不会,反正感觉自己很烂的那种,对于这些我也从没和人交流过,除了有次在网上和一个表姐和一个好朋友说过。即使是我考上了公费的研究生,我也从来未因此而高兴过,因为我根本就没计划过在研究生阶段到底能做成个什么样子,我很希望自己能成为某方面的高手,但是当我静下心来看那些专业知识方面的书而看不懂的时候,当我早上躺在床上睡懒觉不想起来的时候,当我找到一些理由不去学习而是玩耍或者打发时间的时候,我真的会想我到底是怎么啦?我怎么雄心勃勃的怎么还没开始就坚持不下去了?当我看了一上午甚至一个星期的书而毫无收获的时候,我在想我和那些高手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呢?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这么失败过?你要说大学四年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我答:我什么也没收获,我却失去了很多,对于男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我甚至都失去了,那就是自信。

研一的生活是极其枯燥的,我又不得不拿起本科修过的课本,又上起了那学过n遍的随机与概率。听着老朱的DSP我就是在听天书,林水生的ASIC搞的我云里雾里。唯一值得我开心的是我能听懂那个外教Roger的口语,给了我学习英语无限的动力与信心。研一抢座位比本科生猛多了,我真搞不懂那些人怎么想的,把抢座位当作自己的乐趣,乐此不彼。听他们讲课我还不如自己去下课件自己来看,虽然我知道这样一来我肯定考不了多高,也评不到什么奖学金,但是我觉得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只能这么做了。这一个月我几乎天天进出图书馆,想找到那种沉浸于书中的乐趣的人,但显然效果一点都不明显,要么我发现我懂的太少了,书上讲的我看不懂,要么我发现我要看的书早就被人抢先一步借走了,其实当我11点多从图书馆出来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我今天上午都做了什么?答案是这样的:什么也没做。如果我是在看书的话我感觉其实也没学到什么(早上睡时间长了困),如果我没看书的话我肯定花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找书的。当我不断的想从书中找到久违的自信的时候,我发现书本给我的回答是一个单词两个字母:NO。书都看不明白我就没指望去看什么博士硕士的学术论文了。因为我感觉那肯定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说我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觉得是找回那种久违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不是从游戏中蹂躏几盘菜鸟而得到的那种暂时的自信,而是那种长久的能够使我不断投入到新的每一天的生活与学习中去的自信心。还有就是对未来的思考与规划,当然这个是建立在有强烈的自信心的基础上才能去做的,国庆打算回家,提前回家度假,在这期间我会好好的考虑自己的未来目标与计划,甚至会计划的具体详细到某天的某个时刻我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