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我能做什么教学设计

如题所述

从儿童的视角体验和感受  
道德,只有激起儿童内心感受和体验,才能激发儿童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才能落实到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发展。针对我上过的《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谈谈自己最近的看法。
1、 课前调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父母的辛劳。
2、 课堂调查,抓住早晨、下班后几个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时段和你看到的家长最辛苦,最忙的时段,交流父母的辛苦。重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教学设计,由外到内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体验游外在形式触及了内在心灵,学生的情感初步受到了激发。
3、家务单的出示,进一步触动了儿童的心灵。
当那么多的家务活出现在学生眼前时,无疑,学生心灵是震撼的。同学们没有想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父母们要做这么多的家务,这里把“忙”、“辛苦”几个词作了具体的表象阐述,这一刺激是强烈的有效的。当同学们齐声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出自真心的。这一教学设计较好的为下面教学“我能做些什么”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4、 交流“现在我能做什么”版块时,让学生说一件平时会做的一件事,做法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这里,关注了教学起点问题,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实在交流时,交给其他同学做事的方法是一个方面,我还要追问一句:你的父母是怎样表现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使得本课的教学更加契合教学目标。
5、出示调查表中学生的原生态的文字。看到一些孩子太依赖自己的父母,同学们不买账了,都说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招用的妙,用的狠,用儿童的嘴说出了儿童的话,用儿童真是的点的生活辐射到面的儿童生活。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谈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也就发自儿童此时内心的需要了。
6、 出示父母的照片,写写最想说的话,使儿童体谅父母,成为父母小帮手的这个情感有了实践的出口。孩子们由于前面的教学,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有PPT上出示的照片,联想到了自己父母辛劳的场景,又是由点到面的手法,在动人音乐的渲染下,孩子们感动了。语言虽简单,但真实;虽质朴,但真情。我想,老师这堂课的目标:唤醒儿童体谅父母,承担部分家庭责任这个目标,很好地完成了。
张茂聪讲到:在品德教学中,我们的品德课,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代替儿童的眼光,不要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不要用成人的文化代替儿童的文化,这节课恰到好处地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了儿童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