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简写

如题所述

早年经历: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经40岁了,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周游历国: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

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

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回到鲁国: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

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

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驾鹤西归: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扩展资料:

孔子的政治哲学:

孔子的为政方略是其政治哲学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遭到了误解乃至曲解。胡适讲:“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学问……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此论赞同者众,似乎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亦可归咎于孔子及其开创的教育传统。

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吏文武不分职,从王公卿大夫到各级地方官,平日理政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则为统领所辖区域士卒的各级将领。当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文武兼备的,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皆为“士”之基本功与必修课。

孔子的为政方略,在《论语》中表现为答弟子时人问政。由于对话简略,时间地点阙如,可发挥的空间很大,哪些有具体针对性不可以泛化,哪些属于一般性论述,需要谨慎区别。通常来说,孔子回答诸侯卿大夫及其已出仕弟子问政,都有特定背景和具体针对性。

他把利民、富民、使“民怀生”调到“教民”参战之前,使之成为富国强兵的重要前提,使教的内涵由偏重军训,发展为文、武并重;更提出“有教无类”,在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同时,下功夫搜集整理古文献传授于弟子,推动文教内容丰富发展下移于庶民。

这些的进步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当为有孔子这样的文化巨人而自豪,从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孔子的政治哲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1999年10月9日召开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大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