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协管员功不可没”

如题所述

———河南宁陵县建立土地协管员制度的调查报告

2007年以来,河南宁陵县的耕地保护工作出现了喜人的变化。1~10月,全县土地信访量由上年的97件降为58件,土地违法案件由上年的596件降为298件,分别减少了4成和5成,并杜绝了赴省进京越级上访。全县80万亩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日前,记者一行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探究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时,县委书记贾宏宇充满感情地说:“土地协管员功不可没。”

协助国土所管好用好土地

2005年年底,宁陵县14个乡镇国土资源所体制改革全部到位,国土资源局和各基层所都是新班子、新人员、新任务,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在工作中却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土地违法案件频发,土地信访量居高不下,国土资源管理人员防不胜防,总是处于被动局面。正如同志们描述的那样:一会儿这个村毁田卖土,一会儿那个村在可耕地上建房;群众在农田植树还没处理好,又有人越级上访了……面对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局党组不得不坐下来召开专题会议,集思广益,共谋良策。股所长们抱怨“监管难”、“执法难”,工作不好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土地违法点多面广,国土资源管理人员顾此失彼,等到发现已经形成事实,造成损失。有位国土资源所所长说:“俺没有千里眼、顺风耳,一个所总共四五个人,管几十个行政村,百把个自然村,好几万人,每天不停地跑还是招呼不过来。”二是基层干部配合不积极,有的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想躲就躲,能推就推,个别人甚至站在一旁“看热闹”。三是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不能天天住在农村,时时守着耕地,这就给违法人员提供了钻空子的时间和地点。他们跟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玩猫腻、打游击,你白天巡查,他就在夜间违法,你在村东搞宣传,他到村西去起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同志们也动了脑筋,有的提出找当地干部作“内线”,为耕地当“保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还有人认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能孤军作战,保护耕地为民生之本,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应当放手发动群众,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使广大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与会人员越讨论思路越清晰,意见越统一。最后共同认识到,要制止土地违法,切实保护耕地安全,单凭国土管理部门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每个行政村物色一名得力干部,协助国土所管好用好土地,此人最好由农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因为他们在广大群众中威信最高,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能担当起保护耕地红线的重任。

达成共识以后,宁陵县国土资源局当做一件大事,专门向商丘市国土资源局和县委县政府作了详细汇报,得到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县政府专门以宁政办〔2006〕2号文件发文,要求各乡镇从现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中,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把关、国土资源局审核批准并颁发聘任证书的方式,为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土地协管员,负责宣传土地法规政策,协助国土资源所做好耕地保护和土地纠纷调解等项工作。2006年2月,他们正式聘任的498名土地协管员便在全县366个行政村走马上任了。后来,外单位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当时有人提出:“你们是怎样想出要配土地协管员的?”“土地协管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产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我们不过顺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因为他们的职责设定是协助国土资源所管理土地,所以叫土地协管员,简称‘协管员’。”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冯业茂的回答,使在场的参观者频频点头,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土地协管员在宁陵县79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像一株刚出土的幼苗,虽然茁壮,发育势头良好,但还需要阳光、水分、肥料等生长要素,必须精心呵护与管理。县领导一再叮嘱国土部门:“土地协管员是新生事物,一定要加倍爱护,注重培养,规范管理,大胆试验,只准成功,不能失败,把国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土地协管员上任后,确实热情高、干劲大,成了国土人员的得力助手,但不久便暴露出三个明显问题。一是个别人责任心不强,怕得罪人,遇事不开口,绕着矛盾走,多种花,少栽刺,想当“老好人”。二是国土资源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说不到理上,讲不到法上,甚至违反法律规定。他们看见农民在可耕地里栽树就赶快去制止,人家说现在粮食吃不完,种树又赚钱,为啥不能种树?结果被问得张口结舌。还有的处理宅基地纠纷时,只让双方息讼止争,究竟怎样解决却拿不出道道。三是程序意识不强。有的只知道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并因此产生了“想咋着就咋着”的错误认识,不经过层层报批,也不履行手续,随意安排宅基地,甚至把可耕地租赁给机关单位或企业使用,改变农地用途管制。为了使这支队伍尽快融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县根据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协管员”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土地协管员管理的实施方案》,建立“教育培训工程”,坚持“三项制度”,实施“约束激励机制”,使土地协管员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正确轨道。

“教育培训工程”就是组建县、局、所三级学习网络,全面提高“协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着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县委把国土资源知识培训纳入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作为各级党校重点教育内容,广播电视台长年开辟专题栏目,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使土地法规宣传进社区、进车间、进课堂,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国土资源局为每个“协管员”订一份《资源导刊》杂志,发送《宁陵县土地协管员工作手册》和《乡镇村干部国土资源知识读本》各一册,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乡镇国土资源所每两周组织“协管员”开展一次业务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县坚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宅基地管理使用办法》作为必修课程,通过专家讲座、业务辅导、案例分析、实地参观等方式,使“协管员”入脑入心,不仅增强了责任感和依法管地的自觉性,还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柳河镇李楼行政村“协管员”曹思修深有体会地说:“想起来真惭愧,以前,自己虽然是支部书记,连处理土地纠纷有哪些责任和义务都不知道,更不懂得讲程序,搞报批,碰到啥事也不想问,现在算清亮完了,来后,谁再违法用地,甭想过我这一关!”

所谓“三项制度”:一是对“协管员”实行聘任制,不搞终身制。聘期一般为三年,称职者可连续聘用,不称职的随时按程序予以解聘。二是例会制度。各乡镇国土所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协管员”工作汇报,交流信息,传达上级文件,以互相促进,并将“协管员”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上报国土资源局。三是领导督办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认真研究解决土地协管员中出现的问题。国土资源局班子人员还明确分工,一人分包两个乡镇,深入村组协助解决有关问题。

“约束激励机制”就是,首先明确“协管员”由局聘所管的领导体制,要求每个人写出相应的责任承诺书,以便考核和监督执行。建立“协管员”工作台账和业绩档案,坚持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每年组织一次先进事迹报告会。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对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2006年7月,经认真评选,对全县30名优秀“协管员”通报表扬,每人颁发奖金500元。去年4月又在县城隆重召开会议,让80名先进工作者披红戴花,手拿装有400元奖金的红包,在县城大街上展示风采。今年4月中旬拟表彰100名优秀土地协管员。

“协管员”融入沃土之中

宁陵县366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大喇叭,那是“协管员”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国法的最好工具,他们的声音天天不断;宁陵县共有80万亩耕地,每块沃土上都有“协管员”的足迹,他们是耕地的保护者;宁陵县总人口68万,人人都是“协管员”的服务对象,凡是与土地有关的问题都少不了“协管员”的份,他们跟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按照群众的话说:“他们融入沃土里面去了,跟土地密不可分。”

———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地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是土地协管员,无形中就把耕地保护变成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出现了根基牢固、活力大增的喜人局面。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土地协管员都是当地干部,天天跟土地打交道,与群众朝夕相处,实施零距离监管,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知道,问题发现快,信息传递及时,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事半功倍。局领导高兴地说:“过去是闭目塞听,常常打被动仗;现在,不仅‘协管员’及时反映情况,群众还积极举报,工作可顺劲了!”

———许多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过去土地纠纷和土地违法案件,分别占宁陵县信访和各种案件总数的80%和45%,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实行土地协管员制度后,由于这些人在村中德高望重,说话灵,办事得力,通过调解先后就地解决土地纠纷358件,制止土地违法案件273起,避免了上访或越级上访,减少了经济损失和不安定因素。逻岗镇和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土地协管员李秀旺,不但成功化解许多辖区内土地纠纷,还到邻县调处相关问题。该村王永宪、翟红业与睢县许庄孙万东地挨地,因计算方式有误差半亩,争执五六年,械斗两次。他带着土地法规政策只身前往,跟对方村领导密切配合,通过查阅土地承包合同,丈量耕地面积,反复做思想疏导工作,用真情打动双方人员,最后化干戈为玉帛,达到了和睦相处。石桥乡国土资源所所长张林说:“前年我刚一上任,办公室门口蹲着几个上访人员,该乡全年共发生土地纠纷65起,位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实行土地协管员工作机制后,由于工作重心前移,2006年成功化解包括10起积案在内的全部信访案件26起,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扬。”

———耕地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在宁陵县798平方千米土地上和1052个自然村的各个角落,“协管员”像守卫边防的战士那样辛勤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发现土地纠纷就调解,遇到土地违法案件就制止,不仅使基本农田长期保持稳定,还努力做好土地复耕工作。程楼乡沟厢西村北地原有30亩良田,是有名的“金不换”好地。从2003年开始,就有人不断在承包地里栽树,引发许多矛盾,结果16户承包者都在那里种上了树,改变了农地用途。该村党支部书记、土地协管员陈玉钦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就召开专门会议,针对不同情况,逐人逐户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长达8个月的艰苦努力,硬是将2000多棵杨树全部清除,使这些耕地恢复了原貌,焕发了生机。

———“协管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由于“协管员”都是由农村主要干部兼任,建设新农村是党的一项中心任务,“空心村”治理和土地整理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所以,土地协管员很自然地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特别是那些“空心村”整理的先进典型,如胡举、李七庄、孙迁、袁庄等,村支部书记兼任土地协管员后工作更加主动,业务更加娴熟。刘楼乡胡举行政村“协管员”金永良,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他带领群众将三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村,节省土地400亩。他们开街道、盖排房、建学校、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商丘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柳河镇袁庄行政村“协管员”杨振学,在宁陵县国土资源局支持帮助下,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空心村”治理密切结合,铺设了四纵三横的柏油道路,整理空闲地310亩,填坑造地12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百余座,不久前商丘市政府在那里召开大型现场会议,大力推广他们的经验。

———促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迈入先进行列。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兼任土地协管员,实质上是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着聚集效应。同时,这个县还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退居二线的处级干部中,聘请一批土地执法监督员,形成了“县、乡、村和县土地执法监督员”四位一体的“3+1”执法模式,保证土地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并建立耕地保护体系,设立耕地保护专用基金,制定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计分办法,促进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地籍、信访、土地利用、砖瓦窑场治理等在商丘市名列前茅;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遥遥领先,在该市第一批达标;耕保工作做到了“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新闻宣传报道去年在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名列前茅。

(原载2007年11月2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与袁可林合作,本人为第二撰稿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