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古人的这两句俗语有道理吗?

如题所述

这两句古人俗语,原本是出自《孟子·离娄上》上的一段话,原文为: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白话意思为男女之间的动作不亲密,这是礼仪,但嫂子溺水却不施以援手,这是豺狼的做法。但嫂子溺水有危险时,应当施以援手,这是灵活变通的权宜之计。

在古代,人们及其讲究“礼、义、信、忠、孝”等等传统文化。男女为了避嫌,讲究“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等等习俗,而“礼”正是当时人们需要严格遵从的文化,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思想,即使是现代,关于“男女之防”已经没有古代那么严重的情况,男女授受不亲还是有在坚持着。

当然在古代,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如果某个女子被一个男子冲撞,受到世俗伤害的也是女子,而不是男子,所以这句话有一定程度上是对古代女子的“保护”,尤其是未出阁的女子,名节第一位,当时社会对女子的限制颇多,这才有了这句话。

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到了唐朝,民风开放,女人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出游而不是闺门不迈。所以这句话在后来也有另一种讲解:男女之间传达爱意时,不要那么直接,要含蓄委婉,无论是哪一种,都讲究礼节,懂礼貌,才是尊重双方的做法。

后一句“嫂溺援之以手”其实和前面“男女授受不亲”有点矛盾,但正如前文所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人活着需要灵活变通,才可以无愧于心。

其实这句话有则典故,是出自《礼记·曲礼》中关于孟子的典故。

书中记载:孟子发布言论“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战国时期的著名辩士淳于髡(kūn)看到孟子的言论后,便向孟子询问,如果遇到类似嫂子溺水这种突发情况,该怎么办:“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于是这才有了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是变通的办法,如果嫂子掉进了水里,而不去伸手拉他,那与豺狼无异。这既是承认了男女礼教,又告诉世人做事要灵活变通才是生活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会互相矛盾,毕竟人是灵活的。当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严格的“男女之防”,但也有“朋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嫂溺,施以援手”任然适用于现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有道理。这整句话的意思也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男生和女生之间不能接触的意思,而是男女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要遵从礼法,但是特殊情况我们也要特殊对待,假若嫂嫂落水之时,你依旧固执己见不肯施以援手的话,那么你就和豺狼没什么区别了,礼法固然需要遵从,但是特殊情况也应当特殊对待!
第2个回答  2020-12-15
有,男女之间因为礼教而授受不亲,但是嫂子若溺水,可以伸手来帮助她。提现我们古人不是死守教条,而是懂得灵活变通的。
第3个回答  2020-12-15
古人的这两句俗语,小田个人认为说得非常有道理。上一句的“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在日常交际之中,其实应该做到男女有别,保持好分寸。毕竟有时身体上的一些接触会让人觉得尴尬。
久而久之,两个人互生情愫,如果是已婚人士,这样未免会影响到两个家庭的幸福,在此小田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授受不亲”;下半句的“嫂溺援之以手”,是告诉我们事无绝对,在面对身处困境的女子时,必须要出手相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女子倒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