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成长基本都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因比,了解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熟悉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叛逆少年青青期基本的心理特点,可以避免过激的亲子冲突等。孩子的成长发展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即:零到一岁半。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零到一岁半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渴了只能等着父母给水喝,饿了只能等着父母给东西吃,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要非常敏感,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反应,就会对孩子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及时回应孩子各种信号,孩子就会建立起对父母的完全信任,进而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信任感,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第二个阶段为童年早期,即一到三岁,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这阶段孩子会走路了,便开始调整自己的身体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 ,这阶段并不一定要时时将孩子抱在手上,生怕孩子摔了磕着了,而要让孩子自己去走,自己去跑,让他们协调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

      第三阶段,即学前期。三到六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这个阶段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孩子们在幼儿阶段也有探索世界的天性,并且喜欢脱离母亲的怀抱,独自去尝试,这是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好机会,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积极认识 。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六到12岁。勤勉学习技能,儿童必须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绪,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孩子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学习,从萌萌无知到会识字,会写文章,能看懂书籍,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在这一阶段形成,也就建立起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五个阶段,为青年期,即12到18岁。实现同一性和角色认同,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这一阶段相当于初中到高中这一时期,也是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会经历家长们头疼的青春期,并且会不断的探索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不断确定自己应当成为怎么样的人?这些都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孩子们最终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对他们整个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

        家长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了解各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然后顺应各个阶段的特点,为孩子创设条件引导孩子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形成完善的人格,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最佳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