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题所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当今时代,知识的获得已经不能单靠教师的传授,知识需要靠自己一生不断努力、学习、探索、发现。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才能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造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师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1、明确告诉学生在上综合实践课老师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实践中,我重视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2、实践活动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组长和记录员代表小组的发言人由他们自己选出。
3、师生平等参与,在《我会欣赏音乐》一课中,让学生了解了音乐给人们的好处以后,针对学生胆小,锻炼他们的胆量,我就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一个平台,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上台唱一首歌。同时我向学生保证,由我第一个开始,当我唱完后,同学们都热烈鼓掌,紧接着马思危、魏明辰、张泽明……上台唱,男同学起初有点怕,后来给这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感染,也上台演唱。一节课下来,不少同学还要求下午继续,由于有了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4、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预先提出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课前思考。在期末学生写的感受中全部学生都写我喜欢上综合实践课,因为上这样的课轻松、自主,希望以后还有这种课上。
二、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乳名
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表现本领便是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决定了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在让学生动手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如在《我的小天地》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由学生自已独立设计,然后在小组讲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各组再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介绍。又如《未来汽车》活动也是如此,学生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汽车,有的可以水陆两用,有的可以飞过障碍物,有的可以在冰上行驶,甚至有的想象到可以飞……尽管学生们想象设计出的社区和汽车,不一定能实现,但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们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三、亲身体验是创新能力的前位
综合实践课顾名思义就是实践,不让学生去实践,去亲身体验,就只是有名无实。因此,在《小厨师》活动中,我让学生定好菜名列出做菜的材料,然后在父母陪伴下负责购买、洗、切、炒、照(寄宿制学校)等。周一上课,学生们把做饭菜过程的照片展示出来,通过演说把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讲清楚。那栩栩动听的语言,仿佛置身于新奇有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厨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设计出多种美食,让教师和学生观看。那一盘盘独具特色的菜,真让人垂涎欲滴。特别有趣的是,在这次活动中设立三个奖:一个是实践奖,一个是菜色奖,一个是解说奖。得奖的同学更是高兴极了,没得奖的同学也非常高兴,他们决心课后认真学习有关烹调方面的知识,日后再见高低。
四、体验成功,激发思维,把创新推向高潮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经常获得成功,可以使孩子振奋精神、情感愉快,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在《简易电风扇》制作中,同学们都按照说明书的说明动手去做,陆宽、宋文谦开始制作时,线圈就是转动不了,后来老师告诉他,线圈的漆包线还没刮开,通不了电。经这一提示,他们很快做好,线圈不停地转,他们高兴极了,其它同学也为他们获得成功高兴,不少同学围过去问这问那,很快就做好了。又如《小厨师》中,当他们把做的菜展示出来,并请求老师品尝,这是让别人给予他们的肯定。
总之,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一定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

作者简介:
贾爱清,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曾获区“双优课”评比一等奖,多篇经验论文获市、区级奖,被评为区优秀教师。

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 贾爱清

据说在美国有一个蜡像馆,刻画了世界各民族的性格特征,但是唯独没有中国人。当地华侨表示异议,说中华民族有十几亿人,你们为什么把中国人丢掉了?回答曰:你们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是什么,我们抓不住!!!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啊!是呀,我们民族的特征是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气质在哪?
一、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华夏文明
自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生息繁衍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渔樵耕织,创造出有着“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华夏文明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果,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15世纪,直到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文明还是非常仰慕的。在史称“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仍然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中华民族在精神上、道德上有着悠远的传统,这种传统构成了强烈、持久、影响深广的民族文化心理。古代文化是精神的花朵,心灵的历史。它的意义不仅反映古代的社会生活,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表现了各个历史时代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心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养成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从来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世界文明的一切进步,也无不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功德。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曾经作为精神食粮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作出了了巨大的贡献。
二、青少年精神文明的迷茫
现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能不能继续发扬光大一代一代的传承,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的摆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中小学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如今“爱”火已经烧到了中学校园甚至小学校园。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经常叨念着一首顺口溜: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我们的小学生知道最多的莫过于日本的动画片、日本的家用电器、日本的汽车,甚至连日本忍者和剑道高手都是心中的偶像。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旅顺大屠杀”呢?和数不清的日本人在侵略时的历史呢?现在有多少孩子会写我们可以称为艺术的书法繁体字呢?有多少人学过《中庸》、《论语》、《大学》、《道德经》呢?然而日本的孩子学过,日本的孩子会写很漂亮的我们中国的繁体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请再看发生在南京的一个场面,只有2万人的场地一下涌入了4万人,挤落的鞋子和皮包足以堆满一小车;为了买那最低280块钱的入场券,许多中学生宁愿花掉攒下了整整两个月的早饭钱;很多年轻女孩更是因为没有入场券不顾形象地坐在地上伤心痛哭;所有这些,其原因只不过是由于一个明星演唱会。这些青少年究竟怎么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哪里?这不禁让人想起在去年11月22日在广州开幕的亚洲最大的体操赛事--第二届亚洲体操锦标赛,当时尽管门票售价仅20元,并随票赠送20元的IP电话卡,却依然乏人问津;而同期举行的“明星风暴”等两场港台歌星演唱会票价高至480元,一些青少年竟为此挤破了头。有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娱乐节目的关注已超过了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染发、做朋克头、抽烟等在一些青少年中的流行程度较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何在呢?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吗?还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吗?
三、校园呼唤精神文明的回归
(一)青少年精神迷茫的原因
1、首先是受到了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在追求娱乐、享受、速成的大众文化之中,由于缺乏引导,往往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时尚,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却被视为落伍。
2、其次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青少年易迷失自我。
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不知不觉地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高雅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是乐于标榜自我、急功近利。
3、青少年的审美判断力还没有成型,极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
我们那么多优秀的美好传统在我们身上没有却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在“友好邻邦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得到了发展”, 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复兴这三大革命无不吮吸着我国古代文明之精华。日本的富国,无不带着丰沛的儒家血统,他们在建筑、园林、茶道、剑术、礼仪上的优雅情趣比中国本土还具备浓郁的中国古风。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
4、精神文明教育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对“我很容易被美好的艺术作品打动,这句话符合你的情况吗?”这一问题,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小学生为72.5%、初中生为76.8%、高中生为82.7%、家长为79.2%,这些学生和家长容易被美好的艺术作品所打动,有一定的感受和欣赏水平;但是仍有近20%的家长和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审美情趣和体验,选择“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其中小学生为27.5%、初中生为23.2%、高中生为17.2 %、家长为20.8%。有关专家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文明教育的滞后:一是学生们很少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缺少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时间和机会,因而较少产生审美体验。二是学生缺乏感受美、发现美的敏感性。家长和教师平时很少指导孩子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对生活中的美熟视无睹,致使学生即使接触到了美好的艺术作品,也很难产生相应的审美情趣。
我们真的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的语文课本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教师不知道如何传授审美情趣。是我们的家长没有告知什么是美丽。从统计数字看,自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是随的升高而逐渐增高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二)大力改善和加强校园精神文明教育
我国是一个素来重视人格养成教育且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度。纵观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史其实是一部人格化的历史,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最早的素质教育实施者,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基本特征就是人文文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他强调教育的道德化、伦理化和政治化统一。中国教育现状发人深省,人文教育应成为关注焦点。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重智商(IQ)轻情商(EQ)、重智育轻美育的倾向。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与民族个性体现不够。阅读教学,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而忽略了语言情味的感悟;讲解文言文,注重古汉语语法的归类、字词句的落实,忽略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的品味;作文指导,侧重于布局的安排、构思的巧妙、遣词造句的精当,而忽略了情感的激发。
1、精神文明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
从当前的教育对象来看,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好奇和希望。然而,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往往惟我独尊,缺乏协作精神;意志力薄弱,易受挫折。这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很难适应新世纪的社会需要。二十一世纪需要“情智双全”的一代新人,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如果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创新能力无从谈起;然而,如果仅仅注重学生的智力,而忽视健康情感的整合,那么成绩优秀者也许能考上高一级学校,但缺乏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将来也很难大有作为。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无知,其行不远;一个人无德,将寸步难行。试想,一个没有爱国思想,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进取心,没有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的人,纵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怎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2、在精神文明教育中启迪审美情趣
在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来临之际,如何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守住人类美好的“精神 家园”,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于学生我们要投入我们的感情,要进入学生的内心,要用情感打动学生。徐特立先生在《心理学的基础和现象》一文中指出:“情感是一种热情,一种动力;理智有了情感,便存在着活生生的气象。其实教科书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教材。《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前者强调“情”是写作的源泉,后者强调“情”是阅读所要进入的境界。“文以载道”,自古而然。
3、启迪审美情趣要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
语文教材是一个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或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或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或抒发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或揭露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都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游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品物,则情贯于物”说的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可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忍辱负重、“将以有为”的文天祥,“位卑不敢忘国忧”的陆游,都是学生崇拜的人物,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一碗阳春面》、《大堰河--我的保姆》、《依依惜别的深情》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使学生倍感人间真情的可贵;“雨中的泰山”、梅雨潭的《绿》、《长江三峡》展示出来的自然美,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4、通过大自然的壮美启迪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自然景物的美,是最普遍、最具魅力的美,因此要让学生有机会贴近大自然。使学生们对大自然的亲身感受能够和教材中那些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写景抒情散文有机地结合起来,陶冶和确立学生恬适的性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天山景物记》精于构思,工于描写,文中描绘的具有边疆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最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愉悦。那高大矗立的雪峰、翠绿茂密的原始森林、色彩斑斓的野花、迷人的夏季牧场,种种景物历历如在眼前。《雨中登泰山》借描写雨中泰山之景,抒发爱祖国山河之情。那“泰山奇观”,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其形近在眼前,其声响在耳畔,带给学生无限的美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作者情与学生情交融在一起,自然而然进入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阅读佳境。谁说我们没有好的作品呢?谁说我们不知道审美呢?关键是我们要发现美,在美中陶冶情操、陶冶情趣。
5、继往开来,传承文明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追寻历史也不知道世间种种壮美、瑰丽、雄秀、深厚,与乎可歌可泣、历万古而常新者。人要是不知道历史只能是“随波逐浪”,哪里能“涵盖乾坤”、“截断中流”的境界呢?中国人的精神历史在世界历史上自有其不可磨灭的特性,由此产生出的精神产物,其永恒性也将不逊于任何民族的创造。中国人的精神一开始既沿着现世的道路发展,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高度的统一性,以致难以在里面进行分割,这大概可以看做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我们的青铜艺术、风骚传统、魏晋风度、六朝雕塑、诗歌、书法、散文直至宋元山水、明清的浪漫主义、缜密的审美理论、性情的陶冶等等这几千年的丰厚遗产为我们在改革大潮中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短短的篇幅里以鸟瞰式的审视诚然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说一点那就是从现在做起、从小学生抓起,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迎接二十一世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