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条件

急用,谢谢!!

一、衣:改革开放前有两种情况。

1、是刚建国时期特点——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2、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特点——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二、食:

1、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2、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那个时候盛行粮票,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三、住:

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

四、行:

1、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 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2、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扩展资料

建国后政府为经济恢复采取措施:

1、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

恢复工作开始时面临着很大困难。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战争挑衅,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武装尚待肃清,人民解放军还在向全国进军,军事行政开支猛增。

1949年财政收入只及支出的1/3,不得不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加以私人投机资本乘机哄抬物价,1949年到1950年初,连续发生四次大规模涨价风潮。

2、恢复交通运输业

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点放在铁路的修复上。在全体铁路员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内就修复了8300多公里铁路和2715座桥梁。

到1950年,修复的铁路达14000多公里,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公路、水运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复,对整个经济的迅速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新中国建国之初,大部分中国人置身农业社会中。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非农业人口在粮油定量供应制度下,勉强维持生活;农村群众则在完成国家粮食上交任务和留够种子之后,只能分到极有限的口粮,长期处于饥饿线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0
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苦,很难吃饱肚子。
建国初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吃树皮,草根,花,反正是吃了没毒,能消化,能添饱肚子就可以了,那时候人们要求不高。国家刚解放,百废待兴,不过大多数人民刚刚从打土豪、分田地中得到实惠,私营经济方兴未艾,国营经济刚刚起步,全国都是一片积极建设新社会的景象。
第3个回答  2015-05-24
新中国建国之初,大部分中国人置身农业社会中。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非农业人口在粮油定量供应制度下,勉强维持生活;农村群众则在完成国家粮食上交任务和留够种子之后,只能分到极有限的口粮,长期处于饥饿线上。
第4个回答  2009-12-01
很多地方官员仍然是“防民甚于防贼”,利用流毒中国两千年之久的“法家思想”来当政。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只有一点点而已